一番观看后,他有些错愕,还略略有点小失望,这是闺房?该称作书房才对呀。
屋子挺宽敞的,冯过目测有八十平方的样子,两侧开窗,采光、空气极佳,标准的书斋摆设,斋中计有: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哥窑定瓶一,插花盈瓶,以集香气。又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暖炉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壁间悬画一,书窀中画惟二品;有山水,有花木。
他的目光在墙上那条幅驻留,神情微妙,有窃喜,有尴尬,有忐忑,甚至有点想离开。嗯,条幅上写的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冯过前世是书法爱好者,魂穿过来后经过些日子适应没网络没手机娱乐匮乏的煎熬后,唯有将时间精力耗费在读书写字上,因为有前世的底子在,心无旁骛的练了一段时日,书法造诣可谓是突飞猛进。而且,他练的是那世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字,在这里算是独树一帜了。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他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但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书法之道,一通百通。冯过在此道成就远超同辈,即便放诸天下亦是能有立足之本的,鉴赏力自然也差不了。
在他看来,墙上这幅字: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这字体清秀平和,娴雅婉丽,清婉灵动,是卫夫人簪花小楷无疑了。
这个时空的历史也不乏女书法家,譬如蔡文姬,譬如薛涛,譬如卫夫人。
卫夫人的曾族祖父卫觊、族祖父卫瓘、族叔卫恒都是着名的书法家。另外,更关键的是,她和“书圣”王羲之的母亲还是姊妹,卫夫人也十分喜爱这个自幼练习书法的小外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没有卫夫人的启蒙教育,也就没有后来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在《姨母帖》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她少时好学,尤其酷爱书法艺术,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她巧妙地将两家书法之精髓有机融合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的书法端庄雅丽,娟秀俊美,字字珠玑,笔笔俱到,令人为之赞叹。
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夫三端之妙,莫先夫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她的小楷碑帖《名姬帖》是楷书中的上品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世人誉称她的小楷为簪花小楷。她的小楷如舞女翩翩起舞,跃然纸上,令人心驰神往。
钟繇赞其书法:婉然若树,穆若清风。美感充溢纸间,富含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之风,和其师的书法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