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竹杖芒鞋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23 字 18天前

再者是塾师教育不得法。大部分蒙师只教学生念书,而不作讲解,大群学生扯着喉咙一齐念诵,场面壮观。为适应这种老师的教学方法,启蒙读物一般写成整齐押韵的三字句或四字句,方便学生念诵。

如果蒙童还想进一步深造,比如研读《四书》以便考个秀才,就需要找个有功名和身份的老师——总不能,让一个自己都考不上秀才的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科举吧?

是以,有秀才功名,能教学生作八股的老师,自然会赢得更多得尊重。

当然,如果你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做了考官,会更加被学生尊重。到那个时候,你会成为许多举人、进士的“座师“、房师”,你的门生对你毕恭毕敬,俯首帖耳。

总之,老师的受尊重程度,与他们的功名和官职正相关。这并非完全是趋炎附势,主要还是因为:你的功名和身份越高,便能给学生提供的东西就越重要,你对学生的“师恩”便越深重。

不过,凡此种种在“信江书院”是不得见的,盖因书院名声之盛丝毫不逊于闻达于秦楚时期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与“四大书院”相较,以境内河川命名的“信江书院”建立至今不过百来年,似显底蕴不足。然则自陆玄以下,书院历任山长莫不是名师大儒,便是书院授课讲师也多有进士中试的贤达,至于自书院出来的士子亦不乏官居高位者,可谓是传承有序,美名远扬。

如冯过的业师资哲便是当世名儒。

资哲,字既明,号清溪。《九歌·东君》有云:夜皎皎兮既明。《诗经·大雅·烝民》又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哲而既明,意“一尘不染”也。

小主,

信州横峰资既明,少有才名,廿三岁中试,位列二甲七名,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后升翰林院掌院,是为储相,人皆言其必入内阁。然其一心钻研学问,致力于着书立言,三十八岁时父逝丁忧,而后母逝,乃辞官守孝,从此离庙堂而处江湖之远。

因与书院山长任怀任思齐相交莫逆,资哲受了挚友再三延请,乃入信江书院教授经义文章。

清溪先生博学天下名,更写得一手好文章,屈身信江书院授课实乃大材小用,书院有其坐镇当得起“蓬荜生辉”四字,前来求学的学子亦是倍增。于冯过而言,有明师指点学业,自是事半而功倍。尊师重道,放在资先生这,恰显文人本色。

冯过对这位大贤自是打心底的尊重,事师之犹事父也。此次左溪之行,一为中秋拜节,顺带也受了先生之托去灵山拜访隐者。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饶是有沈致信领路,想要在茫茫大山中找到目的地也不是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