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积善之家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36 字 13天前

陆玄尝言:“进学者当勤之又勤,不可一日不读。然读书一事,劳心废神也,当张弛有度、松缓结合……”

在南定有“送三节”一说,即五月节(端午节)、八月节(中秋节)和“年节”(春秋),百姓讲究晚辈需要给上辈看节礼,官场上则叫进贡。

此时的中秋节除继承了昌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时人孟元老《金陵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信州地处江南,虽比不得金陵、临安繁华似锦,却也富庶康宁,且因是常定王朝龙兴之地,是为陪都,光这份尊贵便非同寻常,似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上元灯会这等节日盛会自也不遑多让。

今岁中秋冯沈氏身染微恙,送节大任便落在了冯过身上。外祖母家并不远,坐骡车悠哉悠哉也就两个时辰的工夫,十四岁的冯过领着弟、妹,再有两个长随跟着,一路无事。

青石路的尽头有一座单拱桥,桥墩由红岩垒叠而成,桥面则是长长的青石,栏杆也是条石榫接搭嵌,雕着些飞禽走兽,细看之下便见其雕法精妙,线条凸凹有致,惟妙惟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外婆桥,于溪头河畔与童伴嘻闹玩耍,待到炊烟袅袅日暮西山时,方在外婆的叫唤声中奔跑着离去……

这等美好的童年回忆会伴随终生,每每忆起时总会不经意的唇角上扬。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越大便越不愿再去外婆家,或因外婆不再,或因工作繁忙。究其根由乃是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终究要为了妻儿生活奔波忙碌,对外婆家的向往与依恋自是越来越淡薄。是以,当地有句谚语极为精辟----养外甥不如养脚跟!

站在桥头,冯过有些恍惚,眼前种种何止是似曾相识呀,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灵魂穿越到这具躯体时,首先是难以言说的头痛欲裂,前任的记忆瞬间充斥于脑中,让他几欲昏厥,好一阵子方稳住心智。

心绪稳定后,他结合前任的记忆发现了一件更为诡异的事,那便是他所在的这个地方与那个时空的家乡高度相似。

在这个时空,历史的走向虽已不同,但某些事件仍是有迹可寻的。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那些似是而非的历史事件,这个时空的地理环境与那个时空几乎完全相同。譬如他时下生活的信州,在那个时空的某个历史阶段也称作“信州”,至于上饶、广丰、铅山这些县名更是一般无二。最为奇妙的是,便连那些个乡镇村庄竟也如此。

此次来左溪送节,一路走来四十余里,沿途的地名仿似一张张幻灯片不停地闪映,唤醒了一段段回忆。或美好或苦涩的思绪在心头慢慢的累积,直至到了左溪,直至到了那座唤作“杨家石桥”的石拱桥,在瞬间爆发,鼻酸,目涩,似有晶莹的东西夺眶而出……

这,便是近乡情怯吧?毕竟,似乎许久未到外婆桥了,那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岁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