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关东群雄临时结盟,并非是为了天子,而是因为惧怕主公强盛的兵势。他们有共同的强敌,才会齐心协力。如果主公迁都长安,主动示弱,众诸侯得到洛阳一片废墟,失去目标,定会相互攻伐,自相残杀。”李儒再道。
听完这番话,董卓也是暗自思量,洛阳城之内多有宵小之辈,这些人虽表面归附,但暗地里却是蛇鼠一窝,导致西凉军在洛阳如同无根浮萍。
若是前往长安,那么情况将大为不同,长安靠近凉州,且函谷关乃是天险,昔日强秦崛起,正式依靠函谷关之利,占据长安,且有凉州作为支撑,何愁不能成大事。
再加上他自己又是陇西人,长安靠近陇西,迁都于长安,岂不是彻底将天子握于手中?
而且函谷关之后,潼关更是一道天险,有此二关在手,关东诸侯不足为虑。
说起潼关来,那军事地位可是比起函谷关也是毫不逊色,潼关位于函谷关之西,两者相距近百里,这两关都是非常险要的,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才有“百二秦关”这一说。
尤其是潼关,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作用。
汉代以后,函谷关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军事防御作用下降,而潼关可不就成了关中的东大门了,尤其是在唐代之后,潼关地位一直相当重要。
就在大唐盛世的顶峰,安禄山攻下潼关,唐玄宗就只能带着手底下大臣们往蜀地跑。
明末清初,李自成从北京退到关中后,全力守潼关,但还是敌不过清军的铁蹄与火器,最终一败涂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自华北进入关中,潼关自然也是必经之地,于是华夏军队调集精锐死守潼关,凭借着天时地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保住了关中的安宁。
潼关直到近现代依就是那军事重镇,在汉末这个运输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