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搭斗和挡席这两种玩意儿,可能很多人不仅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
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也许很多地方都有这两种农具,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搭斗这东西,早些年在西南一带可是常见得很。它是由木板做成的长方形容器,长度一般为两米五,宽为一米五,窄底阔口。
在它的四个角的上部,各有一个木料制作的“耳朵”,以方便在推拉时有支撑点,设计得十分巧妙。
而挡席呢,则是用薄薄的竹片编制而成,围在搭斗的三面,防止翻打稻穗时稻粒飞溅出去。
收稻谷的时候,人们将稻草用镰刀割成一把一把的放在地上,然后两个人专门负责在搭斗上用力翻打稻穗脱粒,这可是个体力活。
而且,收割稻谷时一般在中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温度最高的时节,非常容易中暑。
何况,稻谷在脱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草屑粉尘,落在人们的头上、身上,与汗水混合后紧紧贴在皮肤上,让人十分难受。
可以说,收割稻谷那是乡下最辛苦的体力活。
然而,今年不一样了: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减轻大家的劳累,陈渝一共买了20台适合丘陵梯田使用的小型水稻收割机,供两个村免费使用。
并且,这款收割机还可以远程摇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到了7号这天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了金黄的稻田之上,微风轻拂,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对于两个村首次使用收割机这样的新鲜事儿,陈兴凡和李海林还特意搞了个开机仪式。
他们事先把20台崭新的收割机开进了20块田里,随着一声令下,20名操作员同时启动了手中的遥控器。
刹那间,原本安静的收割机瞬间轰鸣起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
只见这些体型虽不算庞大但却十分灵巧的收割机,如同训练有素的舞者一般,在梯田里自如地穿梭着。
它们所过之处,金黄色的稻穗纷纷被卷入其中,经过快速的切割和脱粒处理后,稻谷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一旁的储存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