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旦到了太空中,哪里还能找到海水呢?
宇宙只有星星和星云,并不存在真正的海洋。
要让核聚变技术在外太空中实现,必须得找到可以替代海水中的氘的其他粒子。
如果能利用到宇宙中存在的材料,那就更好不过,省去了搬运燃料的成本。
“到底哪些粒子能作为替代品呢?”
孙书宏也知道吴罡这个念头,可替代能源并非容易寻觅之物。
吴罡还设想了一个备用策略。
那就是预先储存好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再转移到飞船之上。
这两个方向吴罡都打算尝试。
但正如他担心的那样,氘粒子并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都能替换得了的。
通常情况下,他可以一个个去试。
但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迫不得已之下,吴罡只能放弃继续探索新的替代粒子,先暂时使用原有的氘进行核聚变实验。
至于外太空中缺失氘的情况,则通过事先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后再运送过去的方式加以解决。
随后,在飞船上启动受控核聚变过程。
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定期往返地球与月球之间,提取所需物质,但这确实是目前最快捷高效的选择。
现在基本确定下了核燃料粒子类型。
下一步就是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实验工作了。
以往在地球上开展的实验大多依赖于重力对反应堆内核融合材料产生的约束效应。
可是脱离了地表,失去了重力加速度后,原来的公式就不再适用。
要在太空环境中实现同样的效果,就必须另寻途径控制聚变过程。
没有稳定的控制措施,那么这项技术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不过好在外太空中虽然没有地球那样的引力场,但仍有磁力存在。
因此,最近吴罡同孙书宏一直在钻研如何运用磁场控制核聚变。
与此同时,楚老团队也完成了飞船外壳及内部结构的设计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