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秋去冬来

雪莲原是北方人,小时候住在农村见过席地瓜芽。

四月份,将沙子和泥土混合后用淡水冲洗并暴晒后,放进内裹塑料薄膜的纸箱、塑料箱子或是木头箱子,然后将地瓜密密的埋进去,按一比一的比例,栽种育芽时要浇足水,接下来就是每天淋些水上去就可以,二十多天后每天都可以提那些长约一掌半粗壮些的芽苗 了。

提下来芽放到水里养着,攒个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在备好的地瓜垄上隔三十公分的距离将地瓜芽放到用拳头按出的土坑里,浇透水,待水渗进泥土中以后,再把坑埋平就大功告成。

红薯抗旱,生长过程中只需要定时除草,以免分了养分,若是任野草生长,待收获的季节,红薯会减产。

雪莲的理论高于操作,好在有庄稼把式,即便是经口述,也照样将红薯苗种到田里。

因着土地肥力深厚,当年红薯便得到了大丰收,拔丝地瓜、地瓜糯米丸子、烤地瓜、地瓜干,都安排上。

且西塘的大食堂中有现成的烤炉,自地瓜、土豆、玉米丰收后,食谱上便多了几样主食。

就是小二房的私房菜馆和姜家大二房如意楼的生意也因为有了新品种的加持,生意更加火爆,松子玉米、番茄炒蛋、地三鲜、水煮鱼、咖喱饭……

雪莲也不藏私,第二年就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种子、根茎由姜尚书奉献给官家。

如今姜尚书水涨船高已升为正二品副相参知政事,家中子弟也各有成就,姜七郎埋头苦读,秋闱打算入场,待明年春向着前三甲冲刺。

四哥已与清婉订了亲,算是考察合格,来年十月完婚,今年也计划入场练练手,他虽然没有七郎和五哥的天赋,但胜在沉稳、扎实。

科考年的解试在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日,逐场淘汰。举人解试合格,解送礼部,参加省试。

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管,在春季选日考试各地举人,分别科目连试三日,合格者由礼部奏明朝廷,参加殿试。

解试后,学子们中除了四哥、五哥和七郎,只有雪莲堂叔姜清晖和耿大郎读出名堂,可以备战来年春季的省试了。

其他人能够参加解试,已经是今生无悔,接下来便因人而宜,专攻一科,为雪莲贡献力量。

幽州城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各项基础建设,玫瑰园、精油坊、避暑山庄等重点项目都已竣工,水稻、蔓生、红薯等农作物也在大规模种植。其他连锁产业,更是火爆经营。

陆成带着徒弟们转战南北,徒弟手底下带着徒弟。

而陆大郎和三哥更是在幽州城的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如今一个管着物资调度和上下协调,一个管着开支和人事安排。

二人身边配有经过专门培训过的财务团队,主管、会计、出纳和报账员。

陆大郎已娶香露为妻,三哥与碧桐配成对,二对新人皆驻扎幽州,香露任幽州城俏佳人化妆品总店的主管,碧桐任俏佳人美容养生会所的管事。

就是周嬷嬷也老树开花,与范画师结成伉俪,香兰、香娜记在他们的名下,二人皆招婿入赘,且与夫君相商,第一个男孩姓范,第二个男孩姓周,第三个、第四个男孩随夫姓,若再有,便随母姓。

这一大家子人在西塘独享一座院落,其乐融融。

雪莲为了稳定“军心”,更是成立了“鹊桥”总部及分部,专门负责工人们的婚姻大事和工作协调。

比如说,男女二人原在西塘作坊相识,后调走一个,但这二人互有情愫,可以向“鹊桥”部申请。

“鹊桥”部收到申请核实后,会将二人调到同一个地方,但不会安排在同一个作坊。

等这二人到了婚配年龄,想要成婚,便由“鹊桥”部联合后勤部,为新人操持婚礼,从房子到礼成,接着生孩子到老去全包,前提是签了“死契”的工人。

唐家姐妹也各择佳偶,就是余锦桐也觅得良人,万二娘和佟三娘携家带口的转战各个府城,开辟市场。

五年的光阴,西塘孕育了许多的新生命,慈幼院也安置了更多的老人和孤儿。

在不断的遴选和考验中,雪莲外祖家的小舅舅刘元勤和五姨外祖家的小舅舅叶实,一个被选任西塘总管,一个任百花总管,原有的管事任徽平和庄主姜大金不变,但都要向总管请示和报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