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种植番茄

不分男女第一步先是带去“澡堂”洗澡、剔头换上干净的衣裳,接着被带去吃上一顿营养餐,最后征求意愿,留在当地的慈幼局还是去往清河县的慈幼院。

确定下来以后,登记造册一式两份,在当地县衙备案后,由专人负责安置这些孩子。

雪莲这边带走一份名册,之后会按着名册进行季度的回访,也会从中挑选天资聪慧的孩子,带回西塘重点培养。

徐景湛兄妹陪着雪莲姐妹回到西塘,已是五月中旬,春天的渡口在慢慢关闭,漫天飞舞的柳絮和数不尽的繁花,提醒着世人已来到了夏天的渡口,气温回升的很快,白日里温度已达二十多度。

从厚衣换成薄衫,走走歇歇,与河水轻摇中,一路顺畅,满载而归,船上增加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一行人的体重。

雪莲家中长辈回到乡里祭祖后,爹爹与娘亲仍旧回临安看顾一对读书的儿郎。

而雪莲的祖翁和祖母二人,照旧住在清雅斋的东院正房。二老觉得这里住的更舒心,做什么都方便,串个门几步路的事。

清雅斋保留了东院的豆腐房,其他房间都恢复了原来的格局,只是更趋向了雅致。

后院的家禽家畜都已挪走,加盖了一处凉亭,移栽和种植了紫竹、牡丹、芍药、兰花、铃兰花、素馨、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等植物。

从前堆放在墙围处的木头也被清理至前院的杂房中,取代的是小花圃、小鱼缸和假山石景。

西院里,雪莲不动,仍旧住在右厢房,改扩建了沐浴间与迎春共享,而迎春则是搬去了左厢房,四哥和五哥的卧室挪到东院的右厢房。

一家人若是小住,就安置在清雅斋,长住再去寄畅园中。

老宅里平日只留一对中年夫妻带一双儿女住在倒座房中,男子带着儿子看门跑腿兼马夫,女子带着女儿做饭收拾院落。这一家子人也不是寻常人,都有武艺傍身。

房间的清扫,周嬷嬷会每日定时安排人。

留守的周嬷嬷和银珠、宝珠等人,这段时日把通过牙行签订十年雇佣契约的女使和人力调教成手,也没那些个高门大户的苛刻讲究,凡事定了规矩,按规矩走便是。

下人做错事不怕,但不能推诿扯皮,哪里做不好,退回培训处继续学习,学好了再当值。

这些人只放在寄畅院附院里当差,内院几位主子的院落,由周嬷嬷亲自带人打理。

说起来这些女使和人力都是一群宝宝心里苦的主,都是家中困苦,或因病或因家中人口多,无地可种,一如现代人只能离乡背井给人打工,挣的少,干的多,住的吃的都很差。

而进入寄畅园的女使和人力,却如同进了蜜窝里,住的好吃的饱,差使也轻省。

这些人正经学了规矩后,因主子远归未回,都被安排进作坊最简易的流水线、备料间帮着赶工和厨房里帮工。

或是被安排去百花庄园跟老匠人们学手工制作,花圃里摘花、护理竹林、茶园采茶、荒地里拔草……

通过一系列的劳作,从中筛选出一批任劳任怨,做工卖力的人,送进不涉及核心技术的作坊内,这样一来地位、月钱也随之增高。

如此操作,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人丧失了一次升职加薪的机会,欢喜的人此后更加用心的做工。

雪莲等人回来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在西塘和百花庄园飞翔,得了信的众人喜气洋洋,就如同主心骨归位,走道都生风。

周嬷嬷亲自带人,将几个主院洒扫焚香、去秽驱虫,又考虑到院子离水太近,又从库房里领出许多的石灰埋在了城墙内外,除湿又驱虫。

周嬷嬷更是让人将单独喂养的猪羊各杀一头,鸡鸭鱼肉准备若干,百花谷的山菌、野菜来一筐,新鲜的鱼虾来两篓。

又将钱师傅夫妻请回来,做上几个拿手的菜和药膳煲,给主子们补一补。

此时归家的迎春、清婉和雪莲三人,正躺在寄畅园的常乐居主二楼宽敞的碧纱橱内,荼蘼架侧靠墙摆放的藤编榻上,一人枕着一个定窑白釉孩儿枕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