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身怀绝艺,名头甚响的艺人,带来节目也是精彩纷呈。当然,能进入瓦市勾栏进行表演的,也绝非一般艺人有这个资格,追捧他们的大有人在。
艺人中,技高者立足,甚至终身在勾栏表演;技逊者走人,不能再立足于勾栏。
只是清河县城的艺人们自是不能跟京城比,有些还是被京城淘汰的艺人,又叫“路歧人”,因技不如人被逼出京都,加入流浪艺人的行列,从京都到府城,再从府城到县城。
观众的评判与需求是衡量演出质量的杠杆,因此艺人视观众为上帝,演出异常卖力。
正因为观众对瓦市表演的需求,使得周边的买卖盛兴,只要你有手艺,又舍得吃苦,瓦市内经营一个月的收入比农民一年起早贪黑,风吹日晒所得还要多。
又因清河县是海运、河运和陆运的交汇处,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本地经商,刺激着县内经济发展,县内房价、物价也逐年上升,最热闹的要数南大瓦,依次是北中瓦、次里瓦、小东西瓦。
而雪莲的舅舅、舅母在清河县城街南瓦市摆摊,勾栏内表演到半夜,他们要到三更才能收摊,挣的就是一份辛苦钱。这些年从走街串巷的摆摊到拥有店铺经营,付出的汗水挥洒如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瓦市里的建筑由官府统一建造,按城区大小设计,沿街商铺面积相同,一色的二楼设计,外店铺里宅院,院内有井,用水方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宅院里东面、北面是一溜各三间厢房,东面住人,北面是杂物间、小厨房。
雪莲舅家的店铺选在瓦市外十字路口,南向和西向临街的店铺,共用一个内院,吃食店在南,杂货店在西,出了东后门,是一条建在内城河边的街道。
头几年摆摊属实辛苦,去除摊位费和成本,年底也就富余个几十贯。家人一合计,小本买卖终归不是长久之道,于是便决定买店铺经营。这买店铺的钱,也是亲戚间众筹。
幸好清河县城这三四年间皆是好年景,年底也能剩下五六百贯,外债不仅都还上,且有了余粮。
雪莲的大舅舅、二舅舅带着妻子,在瓦市里辛苦挣钱,家里琐事都扔给了父母操劳。
雪莲的外翁、外婆平日里既要种地,又要看顾四个孩童,大孙五岁、二孙三岁、三孙二岁,大孙女四岁,最小的孙子最是爱哭闹,其余三个都乖巧懂事。
如今雪莲外翁家里头富裕了,了买了老妈子和小丫鬟帮着洗洗涮涮带孩子。几个女儿有时间也会回家帮着分担一二,地里的活,农忙时会雇上几个短工。
姜家三房分家后,雪莲的母亲闲时,也会回家帮着拾掇。只是从惊蛰雪莲落水后到如今快二十多天,姜刘氏没回去过,刘薛氏也只当是二女儿农耕家里忙,也没多想,自家又这么多张嘴,成日里也不得闲。
今日雪莲外婆一听说,就跟了车过来,带了小丫鬟看顾大孙子和大孙女,两个小的放家里让老妈子看顾。
雪莲的外翁每日清晨需要从地里摘了新鲜菜赶了驴车进城往家里的铺子送,去到了,还会帮着吃食店、杂货店进货、送货。
迎春姐妹见到外婆,忙上前拜见,刘薛氏忙拉过雪莲细细端详,一脸的焦急模样,口中嗔道:“我的姐,竟遭了此难,你娘也不带信回家,外婆就今日才得知,如今可大好了。”
迎春在旁接道:“外婆无需担心,卢太医瞧过了,又泡了十多日的温泉祛除寒气,现下妹妹已大好了,汤药也不必吃。”
刘薛氏听道方现笑颜,这厢姜刘氏也说道:“二娘如今倒因祸得福,成了女财主。”
刘薛氏回道:“老话说,‘祸福相依,否极泰来’,二娘的福气自在后头。”
雪莲看着眼前有慈祥的老人,便心生亲近之感。雪莲觉得只有融入,才能让自己有归属感,只有融入,才能活得有意义,孝心和善心便是她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