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会因此产生必然的阵痛,但是,也只能勇敢面对了。
好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一派,是有勇气面对这个后果的。
马建忠终究没有拿出来的那份李鸿章的手札,只是一个简单的承诺,事实上李鸿章的幕府做出的相应规划要比这个具体详细得多。
沙船固然是要淘汰掉的,但只是淘汰掉沙船,又不是淘汰掉所有沙船船工。
大量的船工,拥有很丰富的航海经验,即便换一个操作平台,他们的很多经验仍然是有用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机会而已。
相对于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官员,和贵族们,普通劳动者适应新事务的能力是相当快的。
而且,数量最庞大的底层船工的要求并不很高,只是普通温饱就可以让他们满足,而他们所可以付出的代价和能够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这么好的廉价劳动力,为什么要想像成负担呢?
发展洋务,扩大海运,本身就需要继续用人,内地河运、江运,也需要用人。而更重要的是,李鸿章一直在全力谋划的“北洋水师”,那可不光是操练水军那么简单啊。
需要用人的地方,多了去了。
而这一切,当然需要以现有沙船行业瓦解为前提。因为如果沙船行业还在,这些人在原有的行业里可以吃饱穿暖,生活还算稳定,大部分人就不会轻易投身到新的行业领域。即或有,那么人工费用也是没有什么太大优势的。
只要沙船体系的利益供应中断,这些人在失业的情况下,自然会把人力成本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