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照顾前妻舅子的生计

昨天从樟木大队回来,杜家卫受到家里隆重接待。以前,家里就靠杜家卫那点退休工资和儿子平常打点零工过生活,因日子拮据,老婆和儿子都嫌弃杜家卫没能力,怪不能给儿子找工作。

本来他退休可以让一个孩子顶职,但到了杜家卫这里就不行。杜本人老实巴交,也没到单位找领导问原因,所以孩子们对他怨气很大。

这回,跟老刘出去做了不到两个月事,中途放假时,聘请方按足额发了两个月工资。大队送他的小四轮拖拉机在他家门口停车,牛炼钢还帮他把大队发的四瓶酒、十斤面条、还有鸡蛋送到家里,让他生平第一次享受了干部待遇。

回到家后,老杜当着子女们的面,从怀里掏出十张大团结摔给老婆那感觉,只有老杜自己知道有多爽。

见老杜赚着了钱,还带回很多东西,老婆子对老杜都热情不少,跟他讲话比平时都要贴心。

吃饭时,几个孩子争相给他敬酒,他享受着一家之长的尊重。在这种氛围中过了一天,今天上午,大儿子找杜家卫聊天:“爸,跟你讲个事。”

“什么事?”杜家卫心里一紧,就怕儿子让他去单位找领导,问为什么不能顶职。

“爸,蔬菜公司不让我顶职,现在你是大队厂里的技术专家,能否求大队领导帮忙,让我去大队厂里做事?”杜家卫大儿子问。

昨天喝酒时,杜家卫给家里人吹牛,讲自己是受樟木大队看重的技术专家,领导见到自己都是客客气气地。因为有钱和物资作证,家里人对老杜的话深信不疑。

昨晚,大儿媳给大儿子出主意,既然大队工厂看重老杜,那就让老杜跟大队求情,放大儿子进厂做事。

这就让老杜犯难了,他是厂里的技术专家,但他本人跟大队领导的交情,并没到可以让家人进厂的程度。他主要跟在刘圭仁手下做事,现在晓得吹牛过头,让家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在杜家卫支支吾吾下不来台的时刻,门口有人喊:“老杜,在家吗?”

随着喊声,杜家卫抬头看,只见刘圭仁已经进了家门。

“老刘,你怎么来了?”杜家卫趁机摆脱大儿子的纠缠,起身迎接刘圭仁。

“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你老哥帮忙的。”刘圭仁开门见山的讲。

在省城,刘圭仁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只有杜家卫一人。民国十八年,刘圭仁学徒出师,自己来省城办第一次豆制品作坊时,从莲城老家带出来帮工就是同样只有十几岁的杜家卫。

民国二十六年,倭寇进犯,省城文夕大火,杜家卫跟随刘圭仁全家走兵,途中被溃兵冲散,刘圭仁发妻和儿子被溃兵所杀,只剩下刘圭仁只身逃脱,回到老家后,杜家卫才知道刘家发生大变故。他在家边种地边给刘圭仁宽心安慰。

几年后,刘圭仁走出家破人亡的阴影,借钱回省城东山再起,凭一口锅一口水缸再创业,又是杜家卫冒着领不到工资的风险给刘圭仁做帮工。

直到1958年公私合营时,当时政府只给刘圭仁五个入国营公司做正式工人的名额。刘圭仁为了报答杜家卫追随的情义,宁愿让华潇春在家闲赋在家,都必须让杜家卫占一个国营职工的名额。

运动到来后,为了保护杜家卫,不让他受到自己牵连,刘圭仁有意疏远了杜家卫几年。直到今年自己家情况发生变化,而刘正茂又要找豆制品的技术人才时,刘圭仁才主动联系杜家卫。

“老刘,什么事,你讲。”杜家卫跟刘圭仁不讲客套话,都是直来直去。

“家里有点泥木工的活,想请你回莲城乡下去找一下许二娃,让他带几人来,你别讲是我家的事,正常给工钱。”刘圭仁这样交代杜家卫。

许二娃是刘圭仁发妻的幼弟,当年逃兵回家时,路途上发妻许氏和儿子被溃兵枪杀,只剩下刘圭仁孑然一身归家。岳父全家都对刘圭仁有怨言。

这事,只有同行杜家卫知道当时的情况,一群难民在路边歇息,刘圭仁和杜家卫拿着瓦罐去江边打水,才到江边就听到大路上枪声大作,刘圭仁和杜家卫抱着瓦罐往回跑。

到路边时不远处时,就看一群不知多少黄衣服的兵丁在抢难民的财物,只要是穿着好一点的人,都被搜身。恰好刘家做小生意,许氏和儿子穿得也算体面,要命的是许氏肩上有个包袱,家里剩下一点财产全在她肩上。

溃兵要许氏交出包袱时,许氏不但紧抓住包袱不松手,还骂这些遭殃军,打倭寇不行,祸害老百姓第一名。那些士兵拿着刺刀就往许氏身上戳,许氏反抗,被溃兵开枪打死,他儿子抱住溃兵大腿嚎哭,没人性的溃兵几枪托砸在小孩头上,小孩当场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