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听闻此言,连忙躬身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微臣深知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之重,实不相瞒,微臣自己也未曾预料到我们君臣二人竟会走到今日这般境地,或许这真如您所言,乃是天意所致吧。”
孙权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天意?自古以来,天意高深莫测,难以探寻究竟。朕从来都不相信那些所谓的天意之说!就当下而言,朕压根不在意你与步练师之间发生过何种纠葛之事,朕心中唯一挂念的,仅仅只有大吴的前途命运。朕殷切期盼着你能绞尽脑汁、用尽浑身解数来守护好我大吴的万里河山,确保我孙氏一族的天下得以传承延续下去。”
诸葛恪再次抱拳施礼,言辞恳切地回应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定当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地扞卫大吴疆土,绝不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孙权听后,不禁长叹一声,面露忧色地说:“朕又何尝不想放心呢?但朕实在无法心安呐。朕今日特地将你找来,便是想要倾听一下你对此事的看法和谋略,也好让朕能够无牵无挂、安然离去。还望你能够成全朕这最后的一点心愿。”
诸葛恪微微抬起头,目光沉稳地看向孙权,稍作停顿之后才缓缓开口说道:“既然陛下如此真诚地询问微臣,那么微臣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心中所想如实禀报给陛下。陛下您在位期间,虽然功绩卓着,但其中有一个决策,微臣认为稍有不妥之处,那便是设立了校事一职。待到太子殿下继承大统之后,微臣首要之务便是将这一职位予以裁撤。”
孙权听闻此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回应道:“校事一职的设立,原本也只是权宜之计,乃是非常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罢了。既然你有意对此做出调整,那就依你所言去办吧。”
得到孙权的许可,诸葛恪继续阐述自己的政见:“除了裁撤校事之外,其余各项政务应当以安抚民众为重,切实减轻百姓们肩上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唯有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然而,孙权却轻轻摇了摇头,笑着反驳道:“你所言固然有理,可一旦战事兴起,百姓们皆需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奔赴战场。如此一来,又怎能避免惊扰到百姓呢?”
面对孙权的质疑,诸葛恪先是点了点头,表示对其观点的认同,然后思索片刻后回答道:“陛下所言甚是,微臣深知战争对于百姓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微臣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减少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干扰和滋扰。但从根本上来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击退刘禅的进攻。只有成功抵御外敌入侵,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逐步改善民生状况,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孙权目光凝重地看着诸葛恪,沉声道:“如今局势紧迫,关键便在于你究竟打算怎样抵御大汉那来势汹汹的进攻啊!但凡有点眼光之人皆可看出,大汉用不了多久必定会分作两路挥师而来。其中一路将会直指广州,而另一路则会在击溃合肥、寿春的司马懿之后长驱直入直捣我江东之地。我大吴现在总计兵力不过十余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你可有良策应对?朕目前对此局势十分不乐观,也没个头绪。”
只见诸葛恪剑眉微蹙,双眸凝视着远方,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片刻之后,他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说道:“微臣以为,当务之急乃如何确保广州万无一失。此地乃我军战略要冲,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至于合肥方面,虽有司马懿率领大批精锐部队坐镇,且我方亦有后续援兵源源不断地赶赴支援,但以微臣之浅见,大汉若想轻而易举地将其攻破,绝非易事。不过,当前最令人头疼、亦是最为紧迫之事,无疑便是怎样才能妥善守护好广州。需知,如今苍梧郡已不幸落入敌军之手,尽管丁奉将军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修筑了众多坚固的要塞和壁垒,但微臣内心深处依旧惴惴不安,仅凭这些防御工事,恐怕难以抵御住汉军那排山倒海、铺天盖地而来的猛烈攻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