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足够威望的,他的动作一起,人群便安静下来了。
李文贵等到现场彻底安静之后,便大声喊道:“大明股份书社那边,都有免费的书院,想求学的,都可以去学。另外,大部分人读书,不是要做学问,也不是去参加科举,而是能识字。因此,可以多少人聘请一个先生,只要教识字就成,相信如此一来,费用也会低一些的。”
“另外,我会向内阁,向皇上提建议,官府这边,也想想办法,帮你们争取下教识字的机会。”
听到李文贵的话,围观的人群,也不知道是谁先跪了下去磕头,引得所有人都跪下去磕头。
他们相信,李文贵肯定是有能力做得到的,像李文贵这样为他们着想的人,他们又无法报答,只能是磕头来致谢了。
之后,李文贵走了几个地方,类似的场景一幕幕地发生,他就有点走不下去了。
另外,消息传开,就引得更多的人围观。
最终,李文贵便决定,不再视察铁路线,直接回京师了。
等回到京师之后,他想到了后世的识字班,便专门去了一趟内阁。
在去内阁次数多了之后,李文贵都不用先去找他姐夫,直接犹如窜门一般,也往内阁蹿了。就这,估计整个大明朝,从有内阁以来,也就他一个人而已!
高拱一见他过去,就知道他有事找,便马上放下了手中的事情,先招待李文贵道:“老夫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开门见山地说吧,你我都可以节约时间!”
小主,
在他边上办公的张居正听到这话,笑了笑,虽然依旧在办事,但是速度却慢了下来,显然是在分心听了。
而李文贵听到高拱的话,便笑着回答道:“我去看了下铁路的修建,发现各地的百姓,都很积极。以后我们大明的发展,最是少不得能识字的人。因此,我有个想法……”
铁路线上的事情,内阁这边也是听说了的。因此,高拱并没有问什么,只是听李文贵在说话。
“地方官府是不是可以把本辖区的识字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我说的不是读书做学问,而是识字而已。”
听到这话,高拱微皱着眉头,重复道:“识字而已?不解其意?也不对,就是不用做学问,只是识字,知道意思?”
李文贵听到他的话,当即点头,强调道:“没错,识字。一个人识字与否,对其过日子,干活,哪怕是不会做文章,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以后我们大明的经济发展,比如制造业,商业等等会越来越多,肯定是雇佣识字的人最好。如果大明百姓人认识字,我可以说,大明的综合国力,都会显着增强!我们和蛮夷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等到发生了质变,就能让他们拍马都追不上,他们就只有能歌善舞一途而已!”
高拱听到这话,眉头未开,疑惑地问道:“何为质变?”
一听这话,李文贵便知道,自己把后世的词拿过来用了,便给他解释道:“量变和质变,量变,就是数量上的堆积,比如敌我兵力对比,当我们的兵力多过敌人多少,从而能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就是量变;而质变,就是质量上的变化。比如同样数量的敌我军队,原本双方都是赤手空拳,然后我们的士兵,一个个都一把刀,当多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军队会发生质变,从而对敌人形成碾压的优势。”
李文贵的比喻,不是很专业,但是用举例子来给高拱说明量变和质变的概念,以他的才智,还是能懂的。
高拱想着李文贵的话,一边在用手指关节敲着桌面,显然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一会之后,他便缓缓地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哪怕不需要读书做文章,只是识字而已,这事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张居正听到这里,笑着插嘴说道:“我听说文贵你,当初读书识字,可是悬梁刺股的。据说,你的开窍,还是悬梁刺股时,脑袋磕到了桌子上所致?”
一听这话,内阁的不少方向,都不约而同地响起了微笑声。包括高拱在内,也是笑着看着李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