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南国,也算是南疆大国。
就这么轻易的被楚国覆灭,划分为了数个小国,而后完全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度,大批的人口,粮食,物资被送到楚国,为楚国的军备,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而关于扶南国之叛,联系最为紧密的东吴,也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者,前来荆南,求见士颂。
他们再次提出和士颂缓和关系的请求。
原因嘛,也很简单。
在孙权看来,扶南国的这次叛乱之举,便是他们东吴的谋划。
是他孙权派出的使者,从扶南国归来后,扶南国出现的异动。
刚开始,扶南国叛乱时,孙权很是得意。
他觉得,士颂不把东吴放在眼里是楚国最大的错误。
嘿嘿,现在楚国后院起火,需要分出军备力量去灭火。
别的不说,士颂在南中和南疆那边开疆拓土获得的力量和实力,是不可能全部调入中原,帮助士颂对付曹操的。
现在眼见曹操平定北方,随时可能调转兵锋南下,士颂和曹操可谓是死敌,想要对抗曹操,士颂就必须得和东吴联手。
但很快,扶南国因为楚侯汇票之事陷入困境,孙权立刻看出扶南国要糟。
同时,孙权赶紧下令,让扬州境内大小府衙,把自家手上的楚侯汇票,赶快换成楚侯铜币。
在孙权看来,还是硬金属更加的有保障。
后面的发展,孙权虽然看不懂,但大体发展倒是预料到了。
扶南国境内的那些世家大族,掌握兵权的大将,纷纷割据城池,自立为王。
而士颂还真就捏着鼻子认了这些人的王位,成立了一个什么南海都护府,进行藩宗体系的统治。
楚国只从这些国家获取物资人口,并没有去把这些地盘划入楚国。
显然,士颂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中原,而不是这些外邦之地。
心里稍稍有些放松的同时,孙权也对士颂起了更多的防备。
放松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士颂可能会是自己一起抵抗曹操的帮助。
但同样的,也是自己争霸天下强劲的对手。
若是和士颂一起击败了曹操,自己必须快速占据中原之地,否则,将没有任何和士颂对抗的优势。
这也是孙权再次派出吕范为使者,去见士颂的目的。
目前来说,必须把士颂为稳住。
必须尽快改变两家的“敌对”关系。
自己从士颂手上割走的扬州两郡,肯定是不可能还过去的,大不了,也和当年孙策对士颂那样,先“借”过来一用。
而后,把自己的姿态作低,给士颂足够的面子,不论如何,先对付好曹操才是。
要知道,就在士颂对付扶南国的这段日子,曹操先是轻而易举地斩杀了高干,拿下了幽州。
而后,顺势北征乌桓,虽然没有把乌桓主力打灭掉,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把乌桓支持的赵犊、霍奴等幽州豪强,都给歼灭殆尽。
至于乌桓生活的空间和地盘,已经被曹操逼到了更加北方的地域。
而且乌桓中的不少部族,也正式上表大汉“朝廷”,表示归顺,表示绝不会再北面生事。
若不是二袁和蹋顿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只怕曹操现在就已经可以掉头南下了。
这也是孙权再次派出吕范来找士颂“议和”的最大的底气。
于是,在这一年的年末,吕范再次见到了士颂。
楚侯府内,“休养”了一年的士颂,似乎比去年要胖了不少。
这是吕范见到士颂之后的第一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