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没有道路,只有腐烂的植被和树叶。
每年树叶掉落在地面上,因为森林里大树密集,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很少很少,腐烂了一层又一层,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可是寒冷的天气,盖住了气味,只有夏天的时候,才会让人难以忍受。
战马的铁蹄踩着松软的腐烂地面,部落的青壮们根据蛛丝马迹,发现了一些脚步,他们很快沿着踪迹追了过去,终于找到了二十几名逃奴。
这些人都被杀死,吊在了工地上。
奴儿干有野兽。
人们以部落的形势对抗恶劣的大自然,手无寸铁的逃奴,他们不但无法对抗野兽,也不能生活在残酷环境下的森林中。
可就算如此,仍然有不少的人逃走。
奴儿干都司的环境太恶劣了,常年一半以上的冰雪覆盖田地,表层是松软的土地,下面却是冻得硬邦邦的硬地,想要修建一条贯穿奴儿干都司的道路,大部分的土地都很艰难。
几十万的铁道工人,忍受着寒冷,冒着窜出来叼走人的老虎威胁,铁锹等工具用坏了一把又一把,进度仍然很慢,比内地修建一条道路困难三倍不止。
奴儿干地区很多的沼泽和洼地,却也是平原,又让铁道修建的难度,比内地简单了一些,有好的因素,也有困难的因素。
但是呢。
西部七省的铁道,人们可以抗拒一些困难,只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可是奴儿干的铁道,人们要忍受死亡的威胁,冻死的、累死的、鞭打死的.。
工人们的死亡率太高,为了延长工人们的生命,奴儿干铁道工程部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孤城万仞山
——
京城社会报。
“高丽的贫困,流民们没有食物来源,饿死人是常态,为了一顿饭,人们出卖自己的尊严,奴儿干铁道工程部的成立,解救了数十万的高丽流民。”
“他们不但获得了工作,一天还能吃三顿饭。”
“要知道高丽国内还有大量的百姓吃不饱饭,可那些被大明救助的流民们,他们只需要付出劳动,已经可以一日吃上三顿饭了。”
“奴儿干铁道工程部还为他们准备了大夫和医药,受了伤和生病的工人们,可以得到大夫的救治,以及免费的医药治理。”
“我们国内的百姓都还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资待遇,比国内的百姓都要好,大明太文明了,这样不对的。”
京城的报纸刊登了奴儿干的情况,引发了百姓们的不满。
怎么能这样呢。
一日三顿饭不提了,现在大明的百姓,无论南北,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顿饭,甚至江淮地区,还有北平等地,已经一日四顿饭,很多的工人晚上还吃夜宵。
可是免费的医疗,让国内的百姓们羡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病不便宜。
人们有钱了,能看病的群体增加,导致医药需求大幅增长,又促成了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以及西域行省等地方种植草药行业的兴盛。
可就算如此,医药的费用仍然不低,怎么能国内的百姓还看不起病,奴儿干都司已经为外国的百姓免费医疗了呢。
很快。
奴儿干都司铁道工程部在报纸上刊登了道歉信,对于他们提高高丽流民工人的生活水平,引发的国内百姓不满而道歉,会进行改正。
因为高丽流民工人的待遇太好,本来是大明帮助高丽国内解决流民,反倒成为了大明的经济包袱,大明的各大报纸流入了高丽,连高丽国内的两班阶层们忍不住开始了反思。
基于这样的社会舆论,高丽总督姜宾知很快去拜见了高丽国王和高丽南王。
最后达成了新的协定。
高丽中部与高丽南部,每年要向奴儿干都司铁道工程部支援定额的粮食,以弥补大明的损失,当报纸上刊登后,高丽的两班勋臣们满意的露出笑容。
上国满意了,他们也满意了。
因为上国的朝廷正式公布了一项新法律。
任何国外的人,得到允许进入大明国内生活,不触犯大明的法律和道德,出生于大明的新生儿,可以获得大明的国籍,成为大明人。
但是约束也很多,例如以高丽为例。
出生于大明的高丽新生儿,不能认为自己的祖国是高丽,更不能以高丽人自称,只能认为自己是大明人,只要发现一起,就会取消大明国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驱逐出去。
永乐十三年。
高丽、倭国、琉球、老挝根据最新的统计,大概有近二十万人,获得了大明的许可,可以生活在大明,并带来了大笔的财富。
国外的工匠和学者,仍然是大明的吸收群体,给予了宽松的政策。
国力繁荣之下,大明的军队规模,终于扩编完了,达到了一百五十万的规模,南方的军户们,在海军里头的占比很高。
海军不同于陆军,是技术兵种。
各色战舰的下水,海军也形成了世袭制度,儿子接替老子,是海军的多数现象。
一百五十万的新式军队,犹如势不可挡的野兽。
大明皇帝朱棣的旨意下,各地加强了军队的驻军数量,奴儿干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乌斯藏都司等,军队数量都或多或少的增加。
地方的治安更加的稳定。
塞南塞北地区,再一次的大操演,从东到西,让马贼等迹象,杜绝了已有两年,分家到户的牧场模式,获得了最大的安宁。
每户固定的牧场,给予军户们可以轮换放牧的场所,并且卫所严格规定了每户军户养马牛羊的数量,这些年下来,赛南行省和塞北地区的草场越来越繁盛。
直到高丽南王,右军节制使,历史上原本朝鲜的国王李芳远病逝,听说死后都无法闭眼,人们都在痛骂他,高丽有今日的局面,全是因为此人。
病逝的消息传入了京城,如何对待高丽南部,引发了朝臣们的争议。(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