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军的指挥权,绝对不会交给北平系以外的将领,这也是矛盾的所在之一。
见到张辅的姿态,朱棣很欣慰。
整个北平系的将领中,老派的将领要么是年龄大了,要么是大局观不足。
比如陈亨、房宽等人。
他们虽然忠心,可是大局观不够,不足以担负重任,唯独朱能和张辅,这两人让朱棣非常的满意,挑不出毛病。
朱能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这个优点是很难得的。
而张辅所具备的全局观,以及本身的才能,合起来同样是难得的优点。
这两个人又年轻,彻底培养出来后,将会是老大在军队中的左膀右臂。
哪怕自己不在了的那天,任何势力也无法威胁老大。
老大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问题,唯独军事上,朱棣发现了老大的短板。
朱棣要为老大留下一套,忠心耿耿,且能打胜仗的军事体系。
此时。
朱高煦派人询问了朱能的病情,一边考虑派军攻打镇夷县,打通南下谅江府的要道。
虽然父王紧急派来人,告诫自己不得轻率大军,朱高煦收到军令后,放弃了表现自己一番的想法。
不过收复要道,为日后南下做准备还是有必要的。
安南的天气,实在不适合行军。
更不适合野外驻扎。
毒虫蚊蚁,样样能要人命,更有气候多变,前几日湿热难耐,如今又早晚寒冷,白日炎热。
自己都受不了,何况下面的士兵们,不能早日结束战争,恐怕疾病率会越来越高。
提前打下通道,减少士兵们驻扎野外,至少能降低五成的患病率。
正当朱高煦和将领们商议的时候,外面的令兵赶来通报,本地的乡绅们联名来拜见高阳郡王。
朱高煦不敢怠慢,让人去请。
不久。
一大帮华族乡绅进来,纷纷向朱高煦行礼,朱高煦一脸的笑容。
“我大哥说大明与安南同宗,皆为一族,自当一体,本郡王入安南以来,才发现大哥所言不虚。”
朱高煦热情的笑道:“例如前方的镇夷县,也只有我华族才会取的地名了。”
“高阳郡王所言甚是。”
“不光有镇夷之名,还有归化州,宣化府,长安等名,因我等祖籍本是国内。”
高阳郡王听闻后,大感欣慰。
“我父王与大哥再三强调,大明军队在安南各地,军纪约束,不妄杀,不劫掠,对地方秋毫无犯,如果各位又被冒犯之处,尽可找本郡王告状。”
听到后朱高煦的话,众人纷纷笑着点头。
“郡王小心,黎氏父子有奸计在前,埋伏了大军,就等着郡王钻进去呢。”
一名乡绅透露道。
朱高煦不以为意的问道:“谁是主将?”
“黎贼的长子早已从西北悄悄返回,集结了至少十万大军。”
朱高煦怔了怔。
整个西北都不要了?
忍不住看向帐内的舆图,朱高煦不禁冒起了冷汗。
民心。
朱高煦当下懂了民心有多么重要,难怪大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自己被父亲和大哥耳提面命,拉拢住了心向大明的华族乡绅,恐怕自己后面还真不好说。
正是历史上的记载。
大军军纪严明,受当地百姓拥护,张辅得知前方有伏,将计就计,大破伏兵,一路收复到江北。
就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环境,没有乡绅的组织,百姓们哪里知道谁好谁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