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龙上前一步,详细阐述:“陛下,我们可以组织百姓参与城池加固、道路修建等项目。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通过劳动,百姓也能更快地融入,减少不安情绪。”
礼部尚书扶纲也出列奏报:“陛下,这些百姓中,必有众多能工巧匠,识文断字之人。臣请陛下移驾,为国选材!”
其他人都将这些百姓当做负担,扶纲却把他们当做资源,这让朱由榔不由得又对扶纲又高看几分。
“很好!扶尚书的提议朕赞同,我大明现在百业待兴,急需各类人才。”朱由榔又看向孙可望:“秦王有何看法?”
孙可望站起身,环顾一周,缓缓说道:“回陛下,臣赞同几位尚书的提议,然此事重大,需有一人居中调度。臣不才,愿担此重任!”
朱由榔没想到孙可望会将这活揽到自己身上,自从从镇远回来后,孙可望秉持明哲保身的原则,在朝堂上基本上不会发表意见。
既然他主动担责,朱由榔乐得轻松。
“准奏!着秦王全权负责此事!”
下朝后,朱由榔单独唤来孙可望。
孙可望步入御书房,只见朱由榔端坐于案前,手中正握着一支炭笔,在纸上轻轻勾勒着。孙可望的到来似乎并未打扰到皇帝的思绪,但朱由榔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笔,目光如炬地望向孙可望,语气庄重而温和地说道:“秦王,朕深知你行事向来谨慎,今日却主动请缨,必有深意,不妨直言。”
孙可望微微一笑,拱手作揖,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嘲:“陛下洞察秋毫。臣确有私心,但也是出于对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臣以为,此次安置百姓,非但能解燃眉之急,更是一个凝聚人心、稳固国本的难得良机。”
朱由榔微微颔首,示意孙可望继续。
孙可望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自五月之事后,臣心中一直难以释怀。臣自认谋略武功不输于人,却无端失去了贵阳;自认御下有方,赏赐丰厚,却失众将之忠诚;自认经营已久,根基深厚,却被百姓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