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五、成了!!!(上)

朗兰兹纲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仅30岁的加麻大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给漂亮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的一封信里提出的。他认为,数论、代数几何和群表示论这三个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支,其实具有本质联系。

具体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当时还不太清楚。

但朗兰兹纲领的重要性却是有目共睹的,它有点像数学领域的“大统一理论”,即用一个统一的视角,将三个数学分支联系起来,其核心就是变换与等价。通过朗兰兹纲领的框架,许多传统数论中的难题,都可以转化为表示论或其他领域中的问题,从而以新的视角和工具加以解决。

比如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就是借鉴了朗兰兹纲领中的思想,将椭圆曲线和模形式联系起来,并最终通过这些联系取得成功。

经过无数顶尖数学家的不懈努力,朗兰兹纲领不断往前推进。

最后大家都卡在了怎样找到一个等价关系,将代数曲线X上的G-丛(代数空间G上的纤维丛,其纤维是G的副本)的D-模(某些空间上的微分方程的解)范畴与朗兰兹对偶群??^的局部系统的Ind-Coh范畴(包含了所有Ind-上同调对象)联系起来。

于是全世界各位大佬、各路神仙都绞尽脑汁,寻找并证明合适的等价关系,以期完成朗兰兹纲领的最后一块拼图。

尽管他们寻找到的等价关系,未必能用于朗兰兹纲领的证明,但并不影响他们前赴后继的发论文。

高大上一点的,可以发一区,甚至是“四大”。

普通一点的,丢到三区、四区也可以冲冲业绩。

像布加勒斯特大学图多塞副教授发表在J. Lond. Math. Soc.的这篇文章,则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类型,看上去颇有新意,变换也极为巧妙,就是有点像屠龙之技,在各个领域都找不到施展空间。在一区期刊里来回尝试好几次,都没有获得编辑和审稿人的认可,只能转投二区的期刊并被录用。

小主,

然后论文被东方某位研究生碰巧看到,有点不讲武德地加以借鉴,进而获得数学年会组委会认可。

不成想他的偷袭行为被迷茫中的徐生洲抓个正着,又顺藤摸瓜找到了图多塞副教授的那篇论文。

现在,这篇之前觉得大而无用的论文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徐生洲在纸上推导了一个多小时,总觉得哪里还差点意思,又掏出电脑,上网找到图多塞的论文原文,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两篇,努力从中汲取最富有价值的思路。

确实,图多塞的论文很有借鉴意义。

就好像两边的电压、频率不同,如何进行转换?图多塞告诉徐生洲,可以用电子元器件攒个电源转换器,就能解决问题。但一边是220V、50Hz,一边是120V、60Hz,如何缠线圈、如何搭电路,才能达到无缝对接?那就需要徐生洲自己动手一点点尝试了,图多塞的论文里既没有操作手册,也没有产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