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和而不同

老皇帝道:“隆儿,君主猜忌权臣,人之常情;护佑天下臣民,必尽之责。你日后将他看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夏国子民就好,护佑他是你应尽之责,又何须想其他的善后之法。

管子曾言,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

益王听过,从怀里拿出王猛写给皇帝的书信,递了过去,道:“皇兄,王猛黑石关遇袭,深知背后有你的默许,为了不给你添麻烦,而选择让我涉险,以此为由,顺理成章地将蔡文柱消灭,来个死无对证,不了了之。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事最好。”

皇帝华隆接过书信,认真看过,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极为伤心的样子。

老皇帝见之,问道:“隆儿,怎么啦?信上说了些什么?”

皇帝华隆答道:“父王,王猛在信中说,他只是一个工匠,除了打造一些刀枪剑戟外,就是告诉那些前来购买刀枪剑戟的人,怎么使用好这些东西,怎么善待这些东西,其他的他一窍不通。”

老皇帝感叹道:“多好的一个孩子!明知你想杀他,不但不加以反击,还幻想着你能放过他。”

皇帝华隆看向老皇帝,轻声地问道:“父王,儿臣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益王接话道:“皇兄,你绝对是做错了的。若是没有他,你只不过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皇子,何谈当家做主,何谈对天下拥有生杀之权。”

老皇帝慢言慢语地说道:“隆儿,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和则兴,悖则相害。若是一人吃饱,全家可以不饿,那无疑没有做错;若是别人挨饿,自己也吃不下,那无疑是做错了。

父王当年给你取名华隆,就是希望大夏-国运昌隆,只因‘昌隆’二字,需对应着一个‘和’字,有他人-才需要跟自己讲‘和’。”

见皇帝华隆倾耳听之,老皇帝舒缓一口气,接着道:“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需要君主。君主治理国家,跟将军行军打仗没有两样,皆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你父王的前半生-亲君子、远小人,亲民爱民,事事和顺,国家蒸蒸日上;后半生-疏离君子,亲近小人,劳民累民,事事事与愿违,造成今日之乱象。望你以父王为戒,好自为之!”

皇帝华隆对着老皇帝俯首道:“多谢父王教导,儿臣谨记在心。”

老皇帝温言道:“去吧!忘记过往的种种不是,将王猛看成你的子民,你的朋友,你的左膀右臂,爱之、亲之、用之,履行好你作为君王应尽的职责。他那天答应了我,一等平定了叛乱,就解甲归田,放下过往的一切,真真正正地为自己的家人活着。”

皇帝华隆起身,道:“父王,都说人心善变,因时势而定,就怕......”

老皇帝苦言道:“隆儿,你是君王,他只是个臣子。你若做好了一个君王该做的,万民敬仰,君臣和睦,何惧臣子不愿尽忠。”

“是,父王。儿臣告退。”

皇帝华隆拜别老皇帝,话别九弟益王,出得老皇帝的静心殿,消失在夜色中,忧虑全消。

董宁将皇帝华隆送出养心殿,回到老皇帝的卧榻前,道:“太上皇,你该休息了!”

老皇帝将益王看了看,见孩子有些疲累,道:“益儿,你也回去吧,顺便看看你的母妃去,这些时日,她一直陪着我,日夜忧心,好像老了许多。”

益王起身,拜别老皇帝,出得养心殿,朝其母妃的康宁宫走去,步子纷乱,心里老想着一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