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因为孔子已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此番赴蔡,如果能够说服蔡侯更好,如果说服不了,那也就直接去楚国了。

无功不能受?,如果自己无功于楚,那楚王予自己封邑,自己拒之即是。

赴楚国,仅仅是为了向楚王表达谢意而已。

拒之,而后回之。

回哪里?

自己的祖国,鲁国!

在鲁国,还要做官么?

不不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

孔子相信,这个奋斗目标,值得他将余生全部精力用于其中!

前面,我们提到了曾参,现在我们得正式介绍一下这位大人物了。

曾参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孝子,更是被后世尊称为“曾子”的儒门大家,由父亲曾点引进入孔门,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之孙孔汲的老师。

要知道,孔子之孙孔汲,字子思,后来又成了孟轲即孟子之师。在儒家,孔子、颜回、曾参、孔汲、孟轲并称儒门五圣。

冉求回到鲁国后,很快被季氏家族调薪聘为家臣。

冉求去探望了未追随孔子出国的师兄曾点,曾点因为身体原因未追随孔子,一直非常愧疚,尤其是听冉求介绍了孔子这些年在国外颠沛流离,更是不忍,立即吩咐说年方16岁的儿子曾参立即出国去追随孔子。

曾参出国追随孔子,一是代父亲尽弟子之义。二是正式拜孔子为师。

有了曾点、冉求这两位孔子高徒的引荐,曾参自然就成了孔子的弟子。

此时的曾参,今年刚刚从鲁国赶来追随孔子不到一年,故史称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

第二天,大家继续赶路,此时孔子一行人已经进入蔡国境内了,准确地讲,应该是陈国与蔡国交界区域。

在春秋早期,国家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都城,在地图上每个诸侯国应该是以一个点的样子出现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区域。

正因为如此,所以国与国之间根本没有明显的国境分界线。

但如今春秋已经到了末期,国与国之间的边境概念越来越突出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是从边境城邑被侵略开始,大国之间的战争,真正打到一国都城的是罕见的。

孔子自楚国的叶邑一路行来,朝着蔡国而去,其实是朝着蔡国都城而去,但马路蜿蜒,这段路所经历过的地域,有时根本分不清是哪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