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鲁莒冲突:鲁国得了莒国城邑,为何晋国干涉?

在晋国眼里,比起莒国,鲁国重要得多。

鲁国这边呢?

鲁昭公自然不必多关心,真正提着心吊着胆的是季孙宿。

毕竟,从晋国那里传来的情报,晋侯对鲁国攻占和受贿得到莒国三座城邑非常不满,已经放出风来,准备讨伐鲁国。

那季孙宿能怎么办?

三个措施:一是筑城修建城防工事,同时加强军队训练,以应付晋国前来讨伐。

二是赶紧在春秋江湖展现鲁国的文明礼仪形象。

正好这段时间有几件鲁国可以参与的国际事件,如公元前536年正月,杞国国君杞文公去世,季孙宿赶紧派出大夫级别的行人前去杞国吊唁。

另外,秦国国君秦景公下葬,季孙宿又赶紧派出大夫前往秦国,参加秦景公的葬礼。

鲁国在列国诸侯面前展示着符合礼数的外交形象,当然也在多种场合宣传鲁国占领莒国的郓邑、接收莒国大夫送来的城邑是完全合礼合规的。

还有一个措施,那就是巴望着春秋江湖发生些能抓住晋国眼球的事。

鲁国的巴望还真有用。

公元前537年冬,楚国联合蔡国、陈国、许国、顿国、沈国、徐国、越国以及一大帮东夷小国讨伐吴国。

楚国的事,当然是晋国最关心的事。

虽然现在是弭兵时期,但那是中原列国诸侯们的弭兵,吴国并未参与进来,所以楚国只要有机会就要打击吴国。

晋国当然希望楚国吃个败仗,所以鲁国莒国这点矛盾晋国根本不放在心上,因为楚国果然打了败仗。

吴国不是好惹的。这场仗,我们这里不详述了,反正结果就是楚国好不容易组织了大规模的联军讨伐小小的吴国,结果在鹊岸这个地方被吴军突袭,损兵折将。

晋国很高兴,鲁国更高兴,因为晋国高兴了,就不会过于计较鲁国与莒国这点矛盾了。

这还没完,郑国也来助攻了。

公元前537年,郑国掀起了一阵飓风级别的春秋风云:铸刑鼎!

郑铸刑鼎,就是郑国将刑法公布于众,具体就是在一个鼎上铭刻了刑法,这让百姓都知道是何为犯罪,犯了罪要如何惩处等。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叫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一大进步。

法律,当然得让老百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