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公认为自己的思路是无比正确的,因为上次晋国在泌地之役中败于楚国,并非晋国实力不行,而有客观原因和意外因素:
一是楚国国君楚庄王确实是一个强悍的主,英明神武,文韬武略,且深谙中原礼仪,极具威仪,是位明主。二是晋国内部将帅思想不统一,自己乱了才导致的失败。两国真刀真枪干起来,不见得晋国就一定会败于楚国。
如今,你楚国虽然表现上很风光无限的样子,在中原一呼百应,但真正臣服你楚国的又有多少?这一次,你楚国居然胁迫了许国和蔡国两位国君北上,实在是太失礼了。
再说,如今你们楚国国君少年无知,大权被令尹熊婴齐把持着,你们楚国肯定要内乱。
不用说鲁成公是这样想的,就连执政上卿季孙行父以及其他公卿大夫们都是这个心思。甚至连那位无奈成为楚国人质的公弟衡,区区一介少年小伙子,也是坚信追随晋国才是正道。
既然追随晋国是正道,那去毛线楚国当人质?这小伙子看来也是非常机敏的,楚军班师回国,经过宋国时,公弟衡居然趁楚军不备,偷偷跑回了鲁国!
可惜的是,这位公弟衡毕竟太过年轻,他考虑问题只有一思,没有再思,当然不可能三思而后行。
他只想着,鲁国与楚国迟早是要交恶的,那自己作为人质留在楚国就是挨刀的份,所以要逃。他没想到的是,鲁国与楚国至少要保持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而自己正是要为国家承担这份责任的重要干部。
如今公弟衡不顾国家利益,自己私逃回国,那会有好结果吗?鲁国大司寇臧孙许就非常火大,公开发表言论,说公弟衡这小子没有政治前途,没有担当精神,不堪重用。
于是,鲁国的春秋历史,便不再有了这位公弟衡的影子。
对整个春秋江湖甚至对鲁国来说,公弟衡这样的角色不提也罢,此时需要提的是晋国。
楚国在中原搞了这么大一个阵仗,难道晋国就听之任之了?
晋国自然有他的动作,只是这个动作,不是直接与楚国针锋相对,晋国作为名义上的中原列国诸侯盟主,行事自然有成熟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