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贺炎小时候,因为爬山还是跟朋友们出去玩回来晚了,张霞就拎着鸡毛掸子一边追着贺炎打,一边又不准贺炎哭。
……
上江的山距离贺炎住的小巷子不远,甚至于学校教学楼对面就是,只是那里的山比较矮,而下了校门口的坡,向右手边拐去,不过一百步左右的距离便是挺拔的山了。
像田梯一样,这座山有三层,最高的一层便是铺满了柏油的公路了,那是山的脑袋,往下一层是山腰,似乎是因为山顶的柏油路的缘故吧!在那里俯瞰上江,将小镇的全貌一览无余,竟不觉得恐高害怕。
而到了山腰……
费尽心思爬上来,站在边上就感觉自己脚下的土马上就要塌陷下去了,双腿止不住地发软,在山顶吹不到的风此刻也是应有尽有,根本没胆子站在边上去看风景。
不仅如此,非但不敢站在边上,连最里边也不敢靠近,因为从第二层山腰爬向山顶的那一段,可谓是悬崖峭壁,垂直程度都快跟九十度大差不差了,峭壁上凸起的能够用来攀爬的,距离山坡的底也有三四米,根本上不去。
同时还要担心头顶时不时会落下什么东西把人给埋土里,真可谓是用命在玩。
山不算太高,没有那种耸入云端的气势,但对于那个时候的小子们来说,也是巨人般的宏伟。
……
从初中口那里下来的山脚是小子们高不可攀的,唯一的捷径道上还堆满了垃圾,似乎是为了防止小孩子从这里爬上去吧!
沿着山脚一路走下去,山麓顺势降低,直到能从坑坑洼洼的山壁上,踩着一些小洞左右扭捏地爬上去,这便是爬到了山的“膝盖”上。
第一层不算高,怎样都能上去。
第二层就得费点劲儿了,如果第一次是从山脚左侧爬上来的话,还得大费周章从左边跑到右边,因为那里有一个小坡,比较陡,大约四十五度,但是还能走上去的,如果不想跑这么远,那就只能盯着那锐角的陡崖发呆了,山脚下或许还能从比较高的山麓,能一点点地踩着坑坑洼洼什么的勉强爬上来,这里是连爬的余地都没有了。
所以,因为山势险拔,大人们都不允许自家孩子来这里玩,可日防夜防终究还是防不胜防,总是能给孩子们找到机会。
……
“咱们从哪里爬咧?”人群中一个男生问。
“就从那坡那里,那里好上。”有人回答。
一行人都是同一个巷子里的,相互之间都认识,所以也经常结伴而行,特别是寒暑假。
有了准确的方案之后,一个人先带头,从山脚下找到坡往上爬,爬上了山麓。
后续的人也紧随其后,纷纷跟上去。
有时候一群人能就这么一个坡玩一个下午,爬上去滑下来,循环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