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2054 字 8天前

自那日后,杞人仿若新生。他不再整日愁容满面,而是积极地向身边人讲述这天外奇遇。智者也常与他相伴,一起学习新知识,并将这些见闻记录下来。从此,杞人的名字不再与无用的担忧相连,而是代表着探索未知、接纳新知识的勇气,他与智者的故事也激励着杞国后人不断追求真理。

随着时间推移,杞人和智者因为对外星事物的了解,逐渐成为了杞国受人尊敬的学者。他们开办讲学之所,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聆听。

一日,杞人正讲学之时,一个少年提出质疑:“虽那日外来者告知天不会塌,地不会陷,但谁能保证他们所言皆为真理?”众人一时议论纷纷。

杞人微笑作答:“往昔我盲目担忧,如今虽无法全然证实,但已见过宇宙浩渺一角,知晓天地自有其理。与其无故担忧,不如心怀敬畏探索求知。”

智者补充道:“不错,我们不应重回旧日无端恐慌,应以前人之遇激励自身不断追寻真相。”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称是。此后,杞国上下形成一股探索学问之风,人们不再困于无稽之忧,而是积极探究世间万象背后的道理。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人文哲理,都成为大家钻研的对象,杞国也因此日益繁荣昌盛起来。

正在这时候我渐渐回到了教室,继续听着语文老师的讲解——

创作背景

这则寓言源自《列子·天瑞篇》。列子为了在文中生动地阐述其宇宙观与自然观,进而从其宇宙观与自然观引申出其人生观,故而采用了这则寓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则寓言借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了那些终日怀揣着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无穷无尽的愁苦,既自扰又扰人的愚人,告诫人们切莫毫无根据地理会和担忧。这是一则充满智慧的寓言,描绘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类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并不认可。

文章着重塑造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着广袤的蓝天,却终日忧心忡忡,害怕蓝天会坍塌下来;脚踏着坚实的大地,却成天惶恐不安,担忧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至于夜不能寐,食不下咽。他还惧怕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坠落,整日惶惶不可终日。在他人耐心的劝解下,他才如释重负,欣喜若狂。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便跃然于读者眼前了。而另一个人物,那位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虽不科学,仅代表了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耐心劝解的方式,还是值得赞许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庐子也并不赞同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观点,他觉得世间万物既有生成,就必有毁灭。然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而言并无差异。道的本质在于虚无宁静、无所作为,人也理应秉持笃守虚无宁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白费心力。

这则寓言所蕴含的客观意义着实不容忽视,因为它生动地展现出了那个时期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诸如“积气”、“积块”以及“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一系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其所具备的辩证思维水平之高超,实在是令人由衷地钦佩和折服。

该寓言的创作者巧妙地借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尽管整个故事篇幅不长,但其中所蕴藏的深刻寓意却能够引人深思、回味无穷。而且,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由简洁明了的对话所组成,不仅语言简练、表意精确,同时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让人阅读起来感觉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正因为如此,这则寓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后世文人常常引用的经典典故之一。就像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诗:“杞国有人忧天倾”,这句诗便是源自于这则发人深省的寓言。。4

名家点评

贵州师范学院教授王强模《列子全译》:“《杞人忧天》,则表现人们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真理的美好情操,让读者理解远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建立朴素的唯物的宇宙观了。其实杞人不应该是被讽刺的对象,恰好的大胆设疑、用于求知的人物。”3

作者简介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期道家。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今传《列子》八篇。5

[1] 王强模 译注 · 列子全译[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3:21-23

[2] 王烈夫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1册)[M] · 武汉:武汉出版社 · 2016:132

[3] 王强模 译注 · 列子全译[M]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3:13

[4] 刘琦 · 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M] · 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 · 2011:45-46

[5] 夏征农 等 · 辞海(缩印本)[M]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0:161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