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1704 字 14天前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1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掩耳盗铃”。1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2

掩耳盗铃

一日,他听闻晋国世家赵氏将范氏剿灭,便心急火燎地赶往范氏府邸,妄图趁火打劫,捞取些许好处。岂料范氏家中所有值钱之物皆已被掠夺一空,他懊恼至极,悔恨自己白跑一趟。

蓦然,他瞥见院中柴堆中闪烁着一抹亮光,遂快步上前,拨开横七竖八的柴火定睛一瞧,竟是一口大钟。他端详再三,断言此钟乃是由上等黄铜铸就而成,不禁喜上眉梢,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切地想要背起这口大钟,怎奈那钟又大又高,沉重无比,莫说背起,即便是挪动分毫亦是绝无可能。

眼见唾手可得之物无法据为己有,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正在此时,他于院墙脚下瞥见一把硕大的铁锤,心中登时灵光一闪,喜不自禁地喃喃自语道:“此乃天助我也。”他手忙脚乱地抡起铁锤,使出浑身解数,狠狠地朝着大钟砸去,妄图将大钟砸成碎块,继而用麻袋背回家中。。然而,大钟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巨响犹如晴天霹雳,把他吓得魂飞魄散,那“嗡嗡嗡”的余音仿佛一群蜜蜂在院子上空盘旋,久久不散,似乎要将他的耳朵震破。他惶恐不安,生怕别人听到钟声会如饿虎扑食般跑来抢夺他的钟,便匆忙用双手死死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的世界变得万籁俱寂。

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定然听不见,便肆无忌惮地砸起钟来。每砸一下,都要如惊弓之鸟般用双手捂住耳朵,待钟声消散后,才如释重负地松开手继续砸。如此这般,一下又一下,钟声如洪钟大吕般响亮地传到了远方。人们闻风而动,如潮水般涌来,将小偷捉拿归案。

成语寓意:“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试图自欺欺人、对客观存在的东西视而不见的人。它就像那钟声,无论人们如何掩耳,都无法改变其存在和发声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对客观现实采取鸵鸟政策,闭目塞听,以为这样就能让问题消失,殊不知这与掩耳盗铃无异,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倘若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而采取这种掩耳盗铃的态度,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多用以讽刺那些做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却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1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浮现出一幅画面——那贪婪之人正举着锤子一下下砸向大钟,眼神中满是疯狂与愚昧。周围围过来的众人指指点点,有的在嘲笑,有的在叹息。我看到他被众人围住时惊恐的表情,他似乎还没明白为何自己听不到声音,大家却能听到。这时,我的视线转到旁边一位老者身上,他对着身旁的小孩说道:“孩子,看到了吗?这人妄图用捂住自己耳朵的方式来偷钟,真是愚蠢至极,这世上许多事是藏不住的,切不可学他这般自欺欺人呐。”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画面渐渐模糊,我的思绪又回到课堂。老师仍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同学们,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一切,不要心存侥幸。就如同你们现在学习,如果知识没掌握,考试时靠抄袭得来的成绩终究不是自己的,总有一天会露馅,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我默默地点头,心想以后定要脚踏实地,绝不能做掩耳盗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