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邯郸学步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2182 字 15天前

“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庄子所着的《庄子·秋水》一书。据书中记载,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来自其他地方的人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当他踏入这座城市时,立刻被当地人们独特而优美的行走姿态所吸引。于是,这个人决定效仿他们的走路方式,希望能够掌握这种优雅的步伐。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他努力地模仿着邯郸人的步态,但却始终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非但没有成功学会新的走路方法,反而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熟悉和习惯的走姿。最终,这个可怜的人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无法像邯郸人那样优雅地行走,又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能力。

从此以后,“邯郸学步”这个典故便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它生动地告诫人们,在学习他人优点或技能时,不能盲目地全盘照搬,而是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否则很可能会像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得不偿失,甚至丧失自我。

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

衍生典故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1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位少年,听闻赵国都城邯郸之人的走路姿势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般优美,便下定决心前往学习。他不辞辛劳,风餐露宿地赶到邯郸,果不其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恰似优雅的天鹅,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举手投足间皆散发出迷人的风度。少年急忙跟随路上的行人依样画葫芦地模仿起来,人家抬左脚,他亦步亦趋地跟着抬左脚;人家抬右脚,他亦步亦趋地跟着抬右脚。然而,学了数日,他仍旧未能掌握其中要领,反而越走越不自然,姿势比从前更为丑陋不堪。

少年暗自思忖:必定是我往昔的走路方式存在极大的问题,我务必要将其弃如敝履,方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乎,他毅然决然地从头开始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深思熟虑下一步的动作。就这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月有余,他每日勤奋苦练,却始终未能领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倒将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遗忘得一干二净。最终,少年茫然不知所措,犹如迷途的羔羊般,只得狼狈不堪地爬着回到了燕国。

成语寓意

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精神可嘉,值得肯定。然而,他照猫画虎般的生搬硬套,实不可取。如此做法,非但未能领悟他人的精髓,反而连自身原有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学习并非不能模仿,但务必先仔细观察他人的长处,深入探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如此优雅的关键所在。除了步法,那种优雅是否与他们的神态、心境,乃至文化息息相关呢?而后再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视,要想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模样,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唯有如此,方能取长补短。倘若如燕国人那般盲目,一味地顶礼膜拜他人,其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将荡然无存。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不得其法,但是至少“肯学”,宛如在荒芜沙漠中艰难前行的旅人,比起很多如死水般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同一颗闪耀的流星划过天际。假以时日,若他能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如探囊取物般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