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新部长上任后,对张聪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排斥。张聪担心,这次机会可能会因为新部长的阻挠而化为泡影。
湖南日报社选在这个时间点,考察张聪,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如果提前三个月,燕部长在的话,一点阻力也不会有。恰恰现在换了部长,跟他一点交情都没有,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张聪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
果然,当蒋主任拜见新部长,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坚决反对张聪去记者站,并推荐了慈利县的一位同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位同志虽然资历能力都不如张聪,但新部长显然更倾向于提拔自己熟悉的人。
主管领导坚决反对,让湖南日报社的领导十分为难,最终采取了折中的第三方案,张聪调不成,新部长推荐的人也不接受,而是选择了张聪从泸溪县调到新闻科工作的好兄弟郭森为驻站记者。
这个决定虽然避免了直接冲突,但也让张聪彻底失去了这次机会。
部长因为在张聪那里丢了面子,心中一直憋着一股气,伺机想要好好地出一口恶气、报一箭之仇。终于,在 1992 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他瞅准了一个机会,打着要让张聪得到锻炼、更好成长的旗号,实则是心怀不轨地将张聪下派到了永定区西溪坪乡去工作。
对于张聪来说,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击中了他的心窝。这毫无疑问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得原本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他瞬间如坠冰窖,只觉得自己未来的道路一片黑暗,前途变得无比渺茫。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张聪连续两次错失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宝贵机会。而如今,又遭此变故,一连串的挫折和不如意,让他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心灰意冷之余,他不由自主地把这一切的不幸都归咎于自己的妻子汪丽身上,认为正是她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甚至还在某些关键时刻拖了后腿。
于是,对汪丽的怨恨之情在他心中不断滋长,并且愈发深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