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往报社就职的张聪,名正言顺地在新竣工的市委机关宿舍,分到了一套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的小两室一厅住房。
这套房子虽不算宽敞,却采光良好,客厅与卧室的布局恰到好处,窗外还能望见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植,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自此以后,他开启了一段宁静而又稳定的生活时光,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闲暇时读书写作,生活平淡却充实。
不过,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生的道路往往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的变数。就在张聪逐渐适应这种平静生活时,市里的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
时间转眼来到1991年三月份,市里的纪委部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市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
备受器重的燕部长,因为工作需要,改任纪委书记;而空缺出来的宣传部长一职,则由慈利县那位年龄已然超过五十岁的副县长接任。这位新部长虽然资历深厚,但行事风格与前任截然不同,带来了新的工作氛围和人事变动。
要知道,这座由大庸、慈利以及桑植这三个县共同组建成的新兴地级城市,三地的干部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盘算与小心思。
地域观念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位主义更是根深蒂固,相当严重。每个地方的干部都倾向于提拔自己熟悉的人,外来者往往难以融入。
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使得任何人事变动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
随着部门领导班子的更替变换,张聪之前那种轻松惬意的好光景也就此戛然而止。
新领导上任后,在短时间内连续从慈利县调入了三名得力干将进入宣传部工作。如此一来,整个部门内部原有的人事关系瞬间被打破,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且微妙难测。
张聪作为“外来者”,在新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工作上的阻力也日益增加。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工作环境之下,张聪无论是日常的一言一行还是具体的工作进展,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般随心所欲、毫无顾忌。与此同时,他所负责的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远不如往昔那般顺风顺水。
他感到自己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了手脚,无法施展才华。
这时,湖南日报社邓将在此设立记者站的消息,如春风般拂过大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