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就是钱,只要你能挣到足够的钱,就可以每天买几块冰糖,大家说,好不好?”
两百多匈奴人的孩童都听呆了,想了好一阵子,方才高喊一声“好!”
原来,这两个小妇人,在跑过来给学堂做‘宣传广告’来了……
杨川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看看,自己身边的这几名小妇人,都挺有脑子呢。
他默默退回去,牵着马掉头便走。
最近光顾着招募郡兵、筑城、修路、打制农具、收购耕牛和兴修水利等大事,却将这些细枝末叶的小事给耽误了。
这样是不成的,身为厨子的杨川心里明白得很,一道菜的可口与否,食材、配方、调料、烹饪手法一样都不能缺。
尤其是,那一份耐心和细心,更不能缺。
因为,所谓的‘火候’,便是在这种种细节中方能体现出来,看来,很多事情还不能太操之过急,需要慢慢烹调……
很快的,他们一行人来到太守府外衙,迳直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召见了司马迁、张汤等一应属官。
“司马迁,那些匈奴人的户籍名册带过来,本侯亲自查点一遍。”
“张汤,将这一段时间来,所有的案件卷宗带来,本侯过一手。”
“东方先生,朔方城四所学堂的筹建如何了?老师招募的如何了?学生的数量总计有多少?每日免费食宿所耗费的钱粮有多少?”
“……”
一时间,杨川化身为一个‘加班狂魔’,从中午前后开始,一直忙碌到半夜时分,知道织娘几名小妇人实在等不住他回后堂吃饭,让织娘亲自过来催了两三次,方才‘恋恋不舍’的回去吃饭了。
他一加班,连带着,张汤、司马迁等人也一起挨饿,所以,为了表达歉意,他吩咐厨房多加了几双筷子、添了几只碗,就算是吃一顿工作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番忙碌,还真让他发现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司马迁这厮搞的户籍,竟然跟关中一带的户籍制度差不多,将所有的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还标注了‘来源’与‘品种’;也就是说,如果他杨川调离朔方郡,接下来的一任太守是公孙敖那般的蠢货,那些被自己忽悠过来屯田耕地的匈奴人还有活路吗?
这怎么行!
杨川当时就发飙了,逮住司马迁就是一顿臭骂,让他立刻整改,将所有人的户籍,一律改成了‘大汉子民’,并统一编写了姓名。
还别说,司马迁这家伙的书读的极好,只是略加思索,便捯饬出一大堆姓氏出来,弄的还有模有样。
杨川略加‘指点’,一本‘百家姓’就问世了。
这一次,杨川没怎么客气,直接在那一本百家姓上写上‘【大汉】司马迁/着、杨川/校’等字样,将其列为朔方郡所有学堂的‘校本教材’……
此外,在张汤审理的一大堆案件中,杨川也挑出一些毛病,并顺便让这家伙也编写一本‘大汉律例常识手册’,自然而然的,他也大大方方的在上面添上张汤和自己的名字,也将其列为朔方郡学堂的‘必读书目’。
凡此种种,一个下午,差不多就‘编写’出七八本‘专着’,让他颇有一些成就感。
于是,他突发奇想,干脆给自己家的三名小妇人安排了下一个阶段的‘家庭作业’——
“织娘,刘满,娜仁托娅,你们几个人,最近的家庭作业是分别编写几本书,回头本侯负责刊印天下。”
“织娘编写基本农学专着,像什么如何养蚕、如何种植小麦、如何纺线织布、钢铁是怎样炼成……呃,这一本就算了,你不懂。”
“刘满,你是大汉公主,就先给天下学子编写三本算术书吧,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杨刘氏算经,分成初、中、高三个阶段,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娜仁托娅,你编写一本粪经就行了……”
吃宵夜时,杨川随口吩咐着,却遭到家中三名小妇人的一致反对“你起的这书名,也太随意了吧?”
“对,不仅随意,还有点俗气,什么杨刘氏着?难听死了。”
“杨川哥哥,我要写的那一本书,能不能换个名儿,粪经……也太难听了……吧?”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