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不够?”刘危安眨巴了一下眼睛,没反应过来,看着杨玉儿清减了几分的俏脸,问道:“什么意思?”
“按照第三荒的发展,对船只的需求,中型、大型船只至少需要500艘,战时,数量翻倍,现在,第三荒的中型、大型船只只有479艘,小型船的数量不少,有一千三百多艘,但是太小了,不堪重用。”杨玉儿解释。
“郑家出了问题?”刘危安立刻意识到杨玉儿来这里的原因,如果是小问题,她不会亲自跑一趟的。
问题只能出在郑家,杨玉儿才会拿不定主意,第三荒的大船,主要向郑家采购。
“是!”杨玉儿点头。
“说说看。”刘危安好奇郑家的变化。
“郑家的说法是工人出现了问题,造船的速度下降,订单无法按时交货,需要等待通知。”杨玉儿道。
“你觉得呢?”刘危安问。
“借口。”杨玉儿道。
“理由呢?”刘危安的声音很平静。
“我派去调查的人还没有回来,但是我相信我的直觉。”杨玉儿道。
“其他造船厂什么情况?”刘危安问,郑家是造船航运大户,处于龙头地位,但是并非唯一大户,还有不少造船厂的。
“我们长期与郑家合作,在郑家没有松口之前,其他造船厂是不敢与我们做生意的,这是规矩。”杨玉儿道。
“如此说来郑家靠着工人就拿捏住了我们?”刘危安觉得不可思议,“自己造呢?墨者怎么说?”
“墨者说他不善于造船,不过,如果花一点时间的话,中型船只是可以造出来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木料。”杨玉儿道。
“木料?”刘危安以为造船最大的问题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