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5章 新式火炮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092 字 4个月前

火炮从海汉多年前启动军售贸易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武器清单上最受主顾们青睐的对象之一。以至于葡萄牙这样的西方国家也不得不放弃了向远东国家高价销售老旧武器的买卖,反而是从海汉这边进口火炮来武装自己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海汉的火炮生意也从每年出口几十门炮,逐渐变成了如今每年出口几百门炮的规模,其利**高更是远胜步枪。

尽管现在海汉的出口规模比过去增大了不少,但需求缺口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仅安南国内大大小小的城池关隘,所需的城防火炮就得上千门。当然了,采用坚城利炮这种防御方案自然也是出自海汉军事顾问的建议,不然安南这种处在海汉庇护之下的国家哪会需要如此之多的城防火炮。高价从海汉手里买回国去部署的城防炮,其实绝大部分都从未开火,只是放在城头上慢慢锈蚀罢了。

是安南人傻到看不懂海汉的军火销售套路吗?那倒也未必,这其中有人中饱私囊,大吃回扣;有人装聋作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人需要借助这种军火贸易来巩固与海汉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中间牵涉到的既得利益者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但这种不太科学的军火贸易能长期维持下来,可并不是海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事,安南内部的原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其实在别的买家那里也都或多或少地有类似的状况,城防火炮也一直都是海汉出口火炮的主要种类。除了能为海汉赚取大量利**外,这些沉重的大家伙对海汉不会产生太大的直接威胁,又可以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军备纳入到海汉兵工的体系之中,可谓是一举多得的销售策略。

不过今天推出来亮相的这几门炮却并非城防炮,炮身上的油布揭开之后,赫然是四门口径各不相同的野战炮。这种炮与城防炮最大的区别便是炮身下架着两个硕大的轮子,可以直接用畜力拉动运输。炮身下有机械装置,可方便地用手摇转轮调节射击角度。此外炮架上还有驻锄,在战时放下来杵到地面,用以卸载开火时的后坐力,稳定炮身。

海汉在过去几年中对野战炮的出口控制得极为严格,哪怕是福建许氏这样不差钱,关系又到位的老主顾,每年能从海汉手里买到的野战炮数量也是屈指可数。这一方面是控制风险,毕竟卖出去的炮也有可能在未来某天的战场上会变成用来打击海汉军的武器;另一方面海汉兵工的产出几乎都用于满足军方的需求,基本没有再搞外销的多余产能。毕竟这野战炮的构造比城防炮那光秃秃的一根炮管要复杂多了,制造所需的工时也要长得多。

对于众多买家来说,海汉野战炮一直都是求购的热点。由于每年海汉兵工出售的野战炮数目极为有限,而买家的购买热情又非常高,先卖给哪家似乎都不太公平。所以从1631年开始,每年的野战炮销售都是采用竞价方式,以每月出货以五门为限,排出一年的交货期分批竞价,每个月的出货由价高者得,而且只有六磅炮一个规格,并没有什么挑挑捡捡的余地。

想要在第一时间将先进的海汉火炮装备到自家部队,那么必然就得出高价竞拍了,而财力没那么雄厚的买家,就只能等几个大主顾买完之后再做打算。当然了,也并不是排到后面价格就能便宜很多,对于有钱任性的大主顾来说,每个批次都参与竞价才是拉低购买成本的最佳方式。而海汉又有意不对每年参与竞价的次数作限制,所以基本上一年下来十二个批次的野战炮销售都会有一个相当不错的业绩。

在1631至1633年福建海峡战事最为紧张的那段时间中,许心素为了尽快强化自家军队的武装,不惜下重金竞购野战炮,单价最高时甚至已经超过万元,比同级别的城防炮价格翻了三四倍之多。也正因为如此,买家对海汉的供货能力一向都不太满意。

其实海汉的销售策略简单说就是一种饥渴营销,有意控制供货量来调控供求关系,人为地制造出供不应求的行情,并以此来影响最终的售价,达到加价销售的目的。拍卖供货看起来似乎很公平,但实际操作中产生的高额附加值远比海汉自行调高价格还要更厉害,而且很容易营造出竞争态势,各个买家头脑发热之下,自然就更容易喊出高价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为了省钱省事,自行用城防炮改装成野战炮的做法,但自行改造的山寨货与正版的性能差距实在太大,在城池攻防战应应急还凑合,要拖着城防炮南征北战就不太现实了。所以对野战炮的需求并没有因为城防炮的销量而受到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