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看透了底下官员干啥啥不行贪污第一名,更有理由啥也不干了。
眼下全国都在闹雪灾,大臣们实在想不明白,皇上哪有闲心思千里大移民?
文渊阁里七嘴八舌,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儒站了出来:
"诸公,下官倒有一个法子,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孙承宗忙说道:"说来听听。"
周延儒道:"下官的意思,当此非常之世,朝廷用不着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完全可以借用民间的力量。"
"既然朝廷有意开发东北,那么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只要这个消息稍微透出去一点点,就有无数人削尖脑袋往里钻。"
"江淮地区有很多家资巨万的盐商、布商,他们财力雄厚,神通广大,建议朝廷与这些富商合作,由富商承担移民的费用,作为补偿,以后辽东军粮、军盐就交给他们购买、承运。"
"这样一来,富商们获得了天大的发财机会,而朝廷不费一文钱办了一件大事,陕西的饥民有了一条活路,而辽东人口得以充实,岂不是皆大欢喜?"
大臣们纷纷说:"这恐怕不行吧,辽东军粮转运怎能交给一伙奸商?谁防得住他们以次充好?误了军机如何了得?"
明朝的底色就是重农轻商,对商人充满了防范和打压。
周延儒出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的一个书香人家,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
万历四十年,周延儒高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而南直隶历来就是全国科考霸主,这个南直隶乡试第一,基本上就相当于两京十三省联考第一名,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次年,周延儒高中殿试第一名。
一人身兼会元和状元,时年二十四岁的周延儒,可谓一时风头无两。
周延儒不仅聪明绝顶,而且长得相当帅气。
那一年殿试还冒出来一个少年才俊,名叫冯铨,此人年方十八,长得眉清目秀。
两人关系好得有点不正常,白日同游,晚上同眠,在京城有"小唱翰林"的风评。
这样一个人尖子,心气自然是相当高的。
眼见袁崇焕、孙传庭、郑崇俭、瞿式耜这帮他压根看不上的新科进士平步青云,周延儒心里一百个不服气。
南直隶是全国最富庶的省份,而常州的富庶程度在南直隶又屈指可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