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仍然感觉到了彻头彻尾的通透。
正所谓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在投入职业学术研究之后,韩陈峰已经几乎忘了,上一次有这样茅塞顿开的感觉是什么时候。
尽管这并不算是他的项目和成果,但作为等离子体领域的一名研究人员,没有什么比听到一项真正有应用价值、却又不会导致自己丢掉饭碗的学术进展更令人兴奋了。
而或许是为了印证常浩南的说法一般,这个时候,办公桌上的笔记本电脑突然响起了一声提示。
常浩南迅速点击了两下鼠标:
“渝都的结果发过来了。”
韩陈峰本能地想要起身过去看,但又不知道自己在不在知情范围内,结果摆出了一个类似扎马步的动作定在半空中,起身也不是,坐回去也不是,一时间相当尴尬。
但常浩南却没有这么多顾虑,直接把电脑调转了个方向,示意对方来看。
涡扇10等离子体验证机本来就算是606所联合240所共同研制的,如若不然,常浩南就算有空,也不可能选在怀柔科学城这种地方会面。
韩陈峰三步并做两步走上前去,发现是一条横坐标轴为角度,纵坐标轴为分贝值的雷达反射强度曲线。
或者准确来说,是一实一虚的两条。
只不过距离很近,
尤其是最中间60-120°所对应的那一部分,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
坐标轴下方的图例中标注着,虚线是计算值,而实线是测量值。
显然,二者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没有声音,却无声地昭示着常浩南刚才那番理论的正确性……
惊叹之余,韩陈峰也不无惋惜地心想道:
“可惜跟核能装置的要求相差太多,否则自己恐怕还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聚变发电成为现实……”
可控核聚变,号称“离实用永远还有半个世纪”,足以见得其工程实现的难度之高。
有些时候,就连研究者自己都难免怀疑,是不是在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奋斗。
而常浩南则仿佛看穿了他的内心所想,开口就毫无征兆地来了个转折:
“虽然用目前这套理论控制聚变还不现实,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倒是有个直接用等离子体发电的构想,目前还缺个人来负责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