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高超音速武器项目来说,常浩南规划的双锥体空射弹道导弹毕竟只是一个验证项目。
尽管在研制过程中顺便解决了很多意外问题,但就“武器化应用”的最终目标而言,肯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种使用低温液体推进剂的型号上面。
长远来看,高超声速武器的未来仍然是标准乘波体或类乘波体外形,搭配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
因此,肩负JF14超高速风洞研发任务的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也同时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工作……
几座JF系列风洞都是上百米总长、几米出口直径的庞然大物,不可能像之前的JF-X缩比风洞一样,直接安装在力学所里面的一个房间里面。
因此,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从大约半个世纪之前,当时还是郭永怀先生率领的超高速风洞研发团队就在聂帅的支持下,于京城北部远郊的怀柔设立了风洞基地。
并在随后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了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已经建成的所有超高速风洞,都在这座科学城之内。
当然,也包括正处于建设当中的JF14——
在大约半年前成功验证了二维Chapman-Jouguet燃烧方程解析解的正确性之后,姜宗霖很快便完成了一系列风洞辅助系统的设计工作,并初步确定了激波反射腔和辅助爆轰段的相关参数。
但C-J方程只能解决爆轰驱动段的设计问题,不可能直接把整座风洞完全在纸面上呈现出来。
设计出来是一回事,能够安全工作是另一回事。
JF14最终的设计气流总温超过8000K,并且预留了未来升级到K以上的可能。
即便力学所在超高速风洞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但仍然对于这一温度范围内的风洞工况了解很少。
再加上长达毫秒量级的试验持续时间,更是让整个项目进入了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
京城,怀柔。
姜宗霖的设计研发团队正围拢在一座巨大的风洞控制台附近,照例以一次早会开始全天的工作。
只不过,今天坐在最中间的,却是于鸿儒院士。
而姜宗霖本人,则站在挂着幕布的墙边,介绍着风洞研发工作的具体进度:
“JF14风洞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入射激波在被驱动段末端的反射为喷管流动生成高温高压气源。入射激波的末端反射确实提高了实验气体的压力与温度,但也带来了很大的熵增,给实验结果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度。”
“另外,激波反射腔加辅助爆轰段的两级反射,也显着增加了风洞的极限载荷,其实仅从爆轰驱动段的角度考虑,对于激波管里具有同样压力和速度的实验气体,通过激波非定常膨胀,可以把后部气体的部分能量转移给前部气体,从而进一步提高前面气体的动能。”
“但在确保风洞结构安全的情况下,目前能够容许的实验气流最大速度大约为6km/s,总温为8500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