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我突然有了个灵感

尽管工建委已经完全脱离了军事组织的色彩,但毕竟还是从国防科工委老班子的基础上改组而来,中基层干部也只是在部委内部进行部分平调,基本维持了原来的运行架构。

因此,当要求集中上报研究成果的文件被发下去之后,下属各单位的反应还是相当迅速。

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就有数百个相对符合要求的课题被申报了上来。

即便再排除掉一些明显是为了骗补贴而凑数的假大空项目,剩下真正有发展前景的也足有近200项。

不过,当常浩南又一次被李忠毅请到工建委会议室,逐条查看这些申报内容的时候,还是隐隐觉得有些头疼——

真正搞过研究的人都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课题“有前途”和“能落地”还是两回事。

一项技术,从概念被提出到最终能够面向用户,中间涉及到的研究课题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不计其数。

而其中真正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被称为核心的,则可能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

至于剩下的那些,就好比买房子时候掏出来的零钱。

你肯定不能说它们没用。

但也只能算锦上添花。

在基干已成的情况下,确实能发挥一些辅助效果。

可单靠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成事的。

另一名工建委顾问陈祖誉教授率先打破了沉默:

“要我看呐,这里面对于那些阿拉伯国家最有用的技术,就是这几个和海水淡化相关的……”

“我今天过来之前特地查过资料,不光阿联酋,包括沙特、阿曼、利比亚等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全国境内都没有一条永久性的自然河流,条件又相对富裕,对于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可以说是世界最高……”

“……”

听到这一番话,会议室里的另外几人纷纷露出讶异之色。

倒不是因为内容有什么问题。

而是说的人不对。

缺水这个事,不光是中东国家。

华夏也一样存在。

只不过,是以水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华夏北方缺水问题的思路都分为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两派。

前者是从建国初期就开始进行尝试和论证的长期工程,如果要成规模进行,工程量大到难以想象不说,且势必造成大规模的移民外迁。

后者则是稍晚些时候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资金投入和技术风险大,但属于研究热点,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也搞过海水淡化大会战,且已经在津门等几个沿海城市展开了部分试点。

而陈祖誉作为去年只差一步就评上院士的水利水电和土木工程专家,一直都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力推动者。

能从他口中听到支持海水淡化项目的话,属实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陈祖誉大概也是看出了众人的想法,遂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

“我老陈也不是什么迂腐之人……过去之所以和海水淡化过不去,主要是为了能真正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不是真的对技术本身有偏见……现在中东那边既然有大户人家要用,那也算是让过去的研究能找个机会发挥余热嘛,哈哈……”

说完之后,还带着些许深意地往常浩南的方向看了一眼。

这有些突兀的目光让还没来得及说话的后者直接一愣,心说自己和这位陈教授应该从未有过任何纠葛才对,还以为对方是想暗示自己些什么,遂沿着视线看了回去。

然后就注意到了坐在自己身边的高丛杰院士。

顿时恍然大悟。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位高丛杰院士正好是海水综合利用及膜分离专家,此前主推海水淡化路线的大佬之一。

实际上,随着一年半以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审议和通过,双方之间的争端以南水北调全面胜出而告终。

而对于已经确定胜利的陈祖誉来说,他当然不介意在这种场合释放一些善意。

也能在下一次院士评选中给自己消除一些阻力。

否则要是双方一直这么针锋相对下去,那他可能得等到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竣工之后,才能攒出足够的硬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