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无意间推动了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空局曾经有过一个预计耗资超过1000亿西德马克的载人航天计划。

而坎德尔本人,正是这个计划的狂热支持者和推动者。

不过,让欧洲人执行这样复杂的项目,结果总归是不会令人意外的——

ESA最终提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三阶段发展路线。

首先是研发一种类似联盟号的宇宙飞船,并在阿丽亚娜3火箭的基础上研发改进型,将飞船和宇航员送上太空。

其次是比美国航天飞机稍小一个级别的“使神号”航天飞机,预计由当时尚在计划当中的阿丽亚娜5火箭执行发射。

第三是研发“哥伦布”号太空舱,实际就是一个小型空间站,实现宇航员不间断在轨驻留。

明眼人都能看出,到这里的问题就已经很大了——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小型空间站。

三者之间与其说是承接关系,还不如说是并行关系。

尤其是前面两项。

确实,苏联人在已经有了宇宙飞船的情况下,仍然在80年代开始研发新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但人家的联盟号毕竟都用了快30年,迭代出新产品属于顺利成章的事情。

反观你ESA呢?

资源本来就不够,还要一上来就同时搞两个运载工具。

怎么看都很不合理。

总之,互不相让之下,最后搞出了这么个充满妥协痕迹的方案。

整个计划也只好不了了之。

只剩下“哥伦布”号的名字被沿用到了国际空间站的一个舱段上面。

坎德尔也是被这事刺激,才离开了ESA的业务一线。

现在看着华夏人后来居上,难免有一种“你们可真TM活该”的想法。

同样经历过当年全程,因此不好反驳的多尔丹只好转移话题:

“也不完全是和载人航天有关……”

他说着把桌上的两份报告拿了过来:

“无论如何,你先看看这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然坎德尔心里还是憋着口气,但毕竟和多尔丹私交不错,不可能直接拂了对方的面子。

再说来都来了。

所以,最后还是接到手中,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很快翻到最后。

一阵沉默之后,他缓缓开口道:

“我认为……在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毕竟是大势所趋,就连美国人和俄国人都能凑在一起搞空间站,那有人希望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持开放态度,也没什么不合理的……”

多尔丹的眼神微微动了动。

看上去,对方似乎是支持第一派意见。

但还没等他开口,就听到坎德尔话锋一转:

“但也要考虑到,我们的航天项目已经和NASA深度绑定,这第二份报告里面提到的风险也确实存在……”

“目前看来,华夏人擅长的是研发功能性太空载荷,比如卫星和飞船,而短板是缺少运载能力较强的大型火箭,这和我们在国际航天中的生态位完全一致……不能简单用EASA航空产业那边的情况来判断……”

这一番话,水平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