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主任蒋老师
在那个时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蒋老师,作为我们的班主任,更是将这份责任扛在了肩上。她四十多岁,一头乌黑的长发总是整齐地束在脑后,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她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虽然有时会因为发音不标准而被同学们模仿,但她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蒋老师教的是农业课,每当讲到水稻的分蘖过程时,她总是不自觉地将“分蘖”读作“分叶”。这个小小的口误,成了同学们课后的谈资,但没有人因此而嘲笑她,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亲切和可爱。蒋老师对农业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她的课总是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蒋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几乎每个周日,她都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同学们的家里进行家访。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同学们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记得有一次,蒋老师来到了我家。那天,阳光明媚,院子里的花儿开得正艳。蒋老师穿着一件简单的蓝色衬衫,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她的到来,让我的父母感到既惊讶又感动。
“蒋老师,您怎么来了?”母亲有些紧张地问。
“哦,我今天是来家访的,想和你们聊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蒋老师微笑着说。
父亲赶紧请蒋老师坐下,母亲则忙着泡茶。蒋老师并没有急着谈论我的学习情况,而是先和父母聊起了家常,询问他们的工作和身体状况。她的亲切和真诚,让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过了一会儿,蒋老师开始谈论我的学习情况。她详细地向我的父母介绍了我在学校的表现,包括我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她的话语中没有一丝责备,而是充满了鼓励和期待。
“我觉得季云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他聪明、勤奋,对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是,他在数学方面还需要加强,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我相信他的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蒋老师说。
父母听了蒋老师的话,连连点头,表示会在家里督促我加强数学学习。我也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心中对蒋老师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
蒋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谈话,她又和父母讨论了如何在家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引导我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如何培养我的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她的建议既实用又具有针对性,让父母受益匪浅。
家访结束后,蒋老师没有多停留,她还要赶往下一个同学的家里。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心,什么是敬业精神。
蒋老师的家访,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搭建起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在那个时代,像蒋老师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学生们的成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追求卓越。
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蒋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可见。她的教诲和关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我相信,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崎岖,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蒋老师的家访,是那个时代教师责任心的缩影。她放弃了假日的休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她的每一次家访,都是对学生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诠释。
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蒋老师的家访,也是那个时代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沟通,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了解,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蒋老师的家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教师的敬业精神。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劳,只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的每一次家访,都是对学生的一次关爱,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次坚守。
二 上有老下有小的班主任
春节的鞭炮声在空气中回荡,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我和几个男女同学决定一起去给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蒋老师拜年。我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感激,想要向这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表达我们的敬意。
蒋老师的家位于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区,那里的建筑与我们学校的五七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种典型的黑乎乎的筒子楼。这种楼房虽然外观简陋,但在那个时代,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温暖和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