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十里秦淮水,六朝金粉乡

华夏之所以能够犹如闪电般迅速地开创出那一套完整且严谨的修行方式,这其中蕴含着原生文明所独具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原生文明者,乃文明之源头。

其文化脉络,若江河之有源,山脉之有基。

盖因原生文明诞生之初,在一片混沌之中渐次孕育出独有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社会结构、语言文字诸多要素。

原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独立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文明体系。

原生文明具有完整的文化脉络。从起源到发展,再到成熟和衰落(或持续至今),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连续性。

华夏文明作为这个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原生文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

从远古时期开始,华夏先民就通过观察天地、感悟自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核心。

华夏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从天地自然中汲取的智慧。华夏先民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农业生产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根据天象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智慧结晶。

其次,华夏文明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也与天地自然紧密相关。

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都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起源和宇宙结构的朴素理解。

同时,道教等宗教也强调与自然界的联系,追求通过修炼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此外,华夏文明中的文学艺术也深受天地自然的影响。古代诗人常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灵源的诞生就是天地规则变化出现的产物,随着天地规则的巨变,有着“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感受到了规则的变化,并也随之跟着变化。

修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并深刻感悟天地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通过个体的内在修炼,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现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

最终实现生命层次的跃迁。

次生文明是指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成熟文明(即原生文明或母体文明)的强烈影响,从而在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形成与母体文明相似或有所融合的新文明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贸易往来的频繁、文化交流的深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次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会吸收和融合来自母体文明的文化元素,如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风格等。这种文化融合使得次生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呈现出与母体文明相似的文化特征。

次生文明在科技方面往往借鉴母体文明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这种科技借鉴不仅加速了次生文明的科技进步,也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相对于原生文明而言,次生文明在政治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发育可能不够成熟和完善。这可能是因为次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过于依赖母体文明的输入,而忽视了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独立发展。

正是因为次生文明没有构建起自身的完整文化脉络,所以天地发生变化之时,次生文明感受不到其中规则的变化,也就没有办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修行体系。

如果走人道的修行体系,那么绝对绕不开华夏文明。

《法华心经》是华夏政府即将打出的一张明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就是阳谋,想要完整的修行体系,就得认同华夏文明。

夏先衍没有打扰守护之灵,心神很快就退出了识海。他找了一处安静的地方,开始闭目养神,等待法华心经的面世。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夏先衍还以为需要等更长的时间,守护之灵通知他法华心经创作完成。

守护之灵通知给夏先衍后,就闪身离开了。他现在恨不能自己能够分身,时间不够用了。

夏先衍进入识海中打开《人文经》果然在丝绸之路篇章中看到了《法华心经》。跟之前介绍的一样,修行这部功法必须并且需要学习并了解华夏文化,认同华夏文明,最后要对华夏具有文化归属感。

总的来说就是想要修行《法华心经》就必须归属于华夏文明的阵营。

华夏守护之灵,在最后还做了注解,这并不是文明的排他性造成的,而是华夏作为地星原生文明的原因。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不单单人类,地星上的其他物种也都是唯一的,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生灵。

星海世界这么多种族,或许外貌有些能够相似,但的的确确不是同一种族。

而华夏又作为地星仅剩的唯一原生文明 ,想要走独属于人类的修行之道,最后就必须走华夏的修行之道。

小主,

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历史就是历史,时间线是唯一的,即使真的有时光回溯,也回不到原来的时间线了。

华夏文明代表了地星的人道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