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把云梦睡虎地秦简观想到内景后,他感到非常满足,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然后回到李风禾身边,帮助她提升一下观想编钟的速度。
由于李风禾不具备神识,所以即使到了他们必须离开的时候,她也仅仅完成了一小部分编钟的观想。
走出荆楚博物院后,夏先衍来到东湖边上,静静地凝视着那片被灵源之地浸润得充满灵气的湖水,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感慨之情。
这座城市的灵气分布如此均衡,着实令人惊叹不已。江城不愧其名,它与水脉紧密相连,因水而生,逐水而建,倚水而兴,好似一座“漂浮”在水上的美丽城市。
江城的江水和湖泊不仅吸收了灵源之地所孕育的灵气,还通过水脉将这些珍贵的灵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城市之中。
经过一夜的休整,众人再次回到上岸的码头,继续乘船前行。当船只驶过鄂州时,夏先衍站在船头,远远地望见了长江之中的观音阁。此刻,长江的水位刚好没过观音阁的地基,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奔腾的江水之中显得格外壮观。
这里也孕育出了灵源,灵源之地已经与长江灵脉彻底融为一体。
鄂州观音阁,又称 “龙蟠矶寺”,是一座建在长江中的庙宇。
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 年),由当时的武昌行政长官铁山在宋代小庙的基础上垒石成台创建而成,原名 “大士阁”,后更名为 “观音阁”。明、清及民国时期,因长江洪水多发,该阁多次损毁并历经修葺。
每到汛潮,水漫楼阁,有时甚至只剩檐牙、龙吻、中亭露于水面;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其下的龙蟠矶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阁与矶巧妙地融为一体,保证了观音阁数百年来虽屡毁屡建,但始终屹立于江中不倒。
船并未减速,看着越来越小的观音阁,夏先衍收回了目光,接下来要调查的灵源之地,在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
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
三千多年前,铜绿山上燃起第一炉火,自此千年炉火生生不息。
这熊熊烈火不仅照亮了古代矿工们勤劳的身影,更点燃了华夏民族冶金史上的辉煌篇章。
当船缓缓停靠在黄石港时,军区的车辆早已在岸边等候多时。不浪费半点时间,从船上到汽车上简直无缝衔接,直接带着众人去往黄石国家矿山遗址灵源之地。
黄石不仅有铜绿山的古铜矿,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采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见证着荆楚黄石市“千年铁都”的历史。
记载表明,大冶自古以来就是产铜铁的地方。“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公元226)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
南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的孙权用黄石的铜铁铸造兵器的历史,镌刻在“亚洲第一采坑”旁的浮雕墙上,17组铜浮雕述说着大冶铁矿的千年采矿史。
隋朝时期,晋王杨广下令在铁山南设置十座炼炉,铸造五铢钱;南宋时,岳飞令岳家军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锻造“大冶之剑”与金兵作战。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人,也留下了在黄石采矿冶炼的痕迹。
据《隋唐五代史》记载:“唐天佑二年(905年),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7年,积军储20万,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
还未到达目的地,夏先衍就远远感觉到了黄石国家矿山灵源之地散发出来的锐利之感,这里的灵源蕴含着千年的冶炼文化。
在其他历史文化遗址之地还有古韵古色,这里完全是现代的建筑。但周围的山不会说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铁矿石露天采场见证了“千年铁都”的历史。
一行人进入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那巨大的矿坑,矿坑的岩壁层次分明,峭壁嶙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矿业开采的传奇,讲述着往昔工业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环绕矿坑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它们像是一群忠实的守护者,为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披上了生机盎然的绿装。
连绵千年的冶炼文化让这里的灵源之地还在不断的扩张,与不远处的东方山灵源之地合并成为了一体。
离开矿坑遗址,夏先衍沿路返回,沿着东方山西路,去了东方山灵源之地。
东方山被称为 “三楚第一山”
关于东方山的山名,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国时“地域方位其名说”,因东方山地处东方,与屹立长江中流的西塞山、张家湖,结成水陆联防基地,成为东吴首都的东方要塞和屏障而得名。
二是为纪念西汉文学家、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而命名,相传东方朔曾寓居于此,采药炼丹,布施于民,东方山也因其姓氏而得名。
东方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鄂东的佛教道场中心。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的弘化禅寺位于东方山山顶,由智印大和尚开辟道场兴建,历朝代屡受皇封,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历经千载,荆楚佛教丛林十大宝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