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川蜀灵源之地

夜色中的武侯祠,被一层柔和且深邃的黑暗轻柔环抱,宛如时间在此处放缓了步伐。古旧的庙宇于朦胧月色下愈发显得庄重、神秘,檐角的灯笼晕出昏黄而温暖的光芒,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温馨色调。石板小径在微弱灯光的映照下泛着幽幽的光亮,每迈出一步都能踏出历史的回声,似乎能听到千年前的智谋与英勇在轻声诉说。

武侯祠内,参天古木林立,树影随风轻轻晃动,像是在讲述诸葛亮的传奇事迹。香炉中升腾起的袅袅青烟,与夜色相融,更增添了几分离世之感。偶尔,远处传来一两声虫鸣或者夜鸟的啼叫,打破了周遭的宁静,却又迅速被这浓重的历史氛围所吞没,重归平静。

步入主殿,灯光映照下的诸葛亮雕像更加显得睿智、沉稳,他那深邃的目光仿若穿越时空,注视着每一位前来拜谒的后人。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香火气息,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思绪也随之飘向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夜色中的武侯祠,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似一本摊开的书籍,默默等待着每一颗愿意聆听的心,前来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感受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忠诚。

逛完之后,夏先衍才察觉到《人文经》之中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天汉经》与《盛唐经》之间,多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三分天下之蜀”。

夏先衍揣测,这应当是在进入武侯祠灵源之地后,《人文经》上才出现的这段历史记录。蜀国部分已经开始记录,那么魏国与东吴还会远吗!

“哎,需要跑腿的地方又多了。”

夏先衍觉得自己此刻就如同一个收集地图碎片的人,待集齐之后,可以召唤出一个朝代。

时间悄然流逝,两个小时后,夏先衍带领着一行人走出武侯祠灵源之地。然后坐车去了蓉城城市中心天府广场。

这里,蓉城博物馆和蓉城人民公园孕育出的灵源之地已经连接在一起,并扩展至整个天府广场。

来到蓉城博物馆下,看着眼前宏大的建筑,夏先衍想起了川蜀博物院,两者简直是倒反天罡。川蜀博物院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展厅总面积都不及蓉城市博物馆。

蓉城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挂成都华夏皮影博物馆牌子。

蓉城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万平米,有“花重锦官城:蓉城历史文化陈列(古代、近世、民俗)”“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华夏皮影木偶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三大常设陈列。

现有藏品近30万件,形成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包括历史文物、皮影木偶、近现代书画精品等较为完整的藏品系列。

蓉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各个区都有灵源之地分布存在的城市。

夜幕低垂,万籁俱寂,已然深夜时分,夏先衍进入了成都博物馆,在一处博物馆所提供的休息室。至此,他方才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文始经》。宋朝文治繁荣昌盛,成就了这部修行功法。

思想家严复曾言:若探究人心政俗之变迁,则赵宋一代之历史,最为适宜用心研究。华夏之所以呈现今日之现象,不论其为善为恶,暂且不论,而由宋人所造就者,十之八九可断言也。

在文学领域。宋词崛起,开创中国文学之崭新天地,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文学繁荣昌盛,涌现出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备受万世敬仰。

《千里江山图》与文人画,以及苏、黄、米、蔡的书法,共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流传千古。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与司马迁的《史记》一同闪耀于华夏史学的天空。

思想上,宋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邵雍、陆九渊、朱熹等。这些大儒们的思想深邃而广泛,堪称华夏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对华夏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朱熹更是集理学之大成者,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道德修养。

夏先衍沉浸在《文始经》的世界里时,他感受到了宋代文化多元并存,博大精深,光辉灿烂。

文化的昌盛往往与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宋代的经贸发达,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华夏的经济中心。

长江、黄河、运河沿岸的商业城市兴起,如余杭、姑苏、广陵等地,成为了当时华夏最繁华的城市。同时,华夏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在宋代诞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宋朝的商船近至朝鲜、倭国,远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将华夏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商品远销世界各地。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巨额财富,也加强了华夏与世界各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