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已经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但最后能够急流勇退的只是极小一小部分,很多目睹了灵源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后,变得愈发癫狂,被无限膨胀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完全丧失了理智。
夏先衍已经好多天没有与父亲联系了,这段时间他在忙父亲夏仲阳更忙,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最近可能有大事发生了,政府要借着灵源之地有大动作了。
他想了想随后就抛到了脑后,这事情不是他能够参与的,只要尽力完成自己现在的工作,不给国家添麻烦,如此也算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了。
夏先衍在汴京休整了一晚,第二天启程去下一个灵源之地,余杭市,?曾经南宋的都城临安府。
小主,
南宋前期并未承认把临安作为京城,南宋朝廷为了表示“恢复之志”,坚持以临安府为“行在所”而非京师。
南宋临安城遗址,位于折江省余杭市南部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元代毁于大火。
余杭这座城市,似乎并未留存下多少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那支负责调查的队伍所获取的情报里,仅仅记载着一座座崭新矗立起的遗址碑志,仿佛默默诉说着往昔岁月中此处曾掩埋着的那些珍贵遗迹。
临安城遗址由南宋皇城遗址、太庙遗址、德寿宫遗址、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南宋三省六部遗址、临安府治遗址、严官巷御街遗址、中山中路御街遗址、南宋京城墙遗址、钱塘门遗址等组成。
南宋临安城,其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城内有三座城门,城外环绕着殿、堂、楼、阁约130余座,而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的遗址也见证了南宋时期的繁荣与辉煌。曾经的皇宫、宫殿、楼阁,如今虽然深埋地下,但它们的存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自古以来西湖的概念不仅包含水体,还有西湖周边的群山,这些美景背后,是上千年的文化积淀。
夏先衍来到这里后,感受到余杭的灵源已经融入到了这座城市,灵源之地覆盖了整座西湖风景区。
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先是错失了见证燕京城中心区域灵源汇聚的壮观景象,如今又再度与余杭灵源的汇聚擦肩而过。
他叹息一声,“来晚了,已经看不到最初这些灵源连在一起形成灵源群的盛景了。”其实他一直好奇,一个一个灵源是怎样融合的。
根据情报上的记载,这里的许多灵源最初的诞生之地在西湖景区周边,尤其是南宋临安城覆盖的区域,这些灵源就诞生在了所树立的碑志之处,由于地面已经被现代建筑覆盖,这些灵源诞生后并未现世,始终在地下扩张,最后所有不断扩大范围的灵源之地连通在了一起,借助西湖景区这才现世。
这里灵源的形成不单单是因为南宋的临安府,而是从余杭建城开始不断累积的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因为南宋而繁华,所以灵源所展示出来的气息以宋韵为主。
余杭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余杭最早称钱唐,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杭州地区还是一片汪洋,而钱唐则为灵隐山下的山中小县。东汉时期, 郡议曹华信在今清波门云居山麓至钱塘门一带筑塘,这成为了西湖的第一堤,但当时钱唐县在湖的西南,故无西湖之名,而称明圣湖。
隋朝时期,杭州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隋文帝于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移州治余杭,第二年还治钱唐。隋朝末年,凿通江南运河,即秦时陵水道,今称上塘河,为余杭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唐朝时期,余杭城循隋之旧,界址无甚改变,自隋筑城到唐中宗景龙四年,沙岸北涨,地面渐平,李珣乃拓城,于城外开拓了沙河,又称城外运河,今称贴沙河。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于公元893年建都余杭,历时86年。南宋建炎三年,宋室南迁至余杭,并改“余杭”为“临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