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感觉到即便是灵源的复原能力也已经无济于事,整个汴京城只留下了北宋的余韵。
龙亭公园是汴京市区由历史遗迹诞生的三处灵源之一,也是汴京城面积最大的灵源之地。其他两处灵源也是位于中轴线上,包公湖、开封府、朱雀苑广场区域与州桥遗址、大相国寺区域。
从宋都御街到今天的中山路,州桥遗址之上的这条古都中轴线从未改变。它见证了汴京城千年的历史变迁,屡毁屡建、生生不息,沧海桑田,汴京城却始终在这里。
在汴京古城西南部,有一呈现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湖,汴京人称包公湖。包公湖畔,建有两座与包拯有关的建筑:包公祠和开封府。汴京包公祠始建于金代,经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宋代开封府以包公打坐南衙着名,重修后的开封府面包公湖而居,与包公祠遥相呼应。
东府西祠,中间碧波荡漾的湖水,恰如明镜,折射着包拯高尚品格、崇高修养和高贵灵魂,上可以鉴青天,下可以察苍生。
中山路西侧的朱雀苑广场则是北宋东京城遗址,是北宋时期的都城遗址。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东京城首次以开放式街巷取代封闭式的里坊制布局,开创了开放型经济文化繁荣都市的先河,对后世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京汴梁城由外城、里城(内城)、大内(皇城)三重城垣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达53平方公里。里城沿用自唐汴州旧城,四壁有城门10座,其中北墙城门3座。景龙门为北墙中门,北望外城通天门,南与里城南墙保康门相对。据文献记载,景龙门门内西侧为延福五位,门内东侧为上清宝箓宫及艮岳,门外北临景龙江、撷芳园、龙德宫。
汴京州桥“一眼千年”,再现北宋东京梦华。
北宋时期,汴京“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是当时华夏乃至世界有名的大都会。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经常被提起——州桥。州桥,又名天汉桥,是东京城内御街上横跨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
王安石有诗云:“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东京梦华录》描述:“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州桥是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一千多年后,随着考古挖掘,这座传说中的桥重见天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考古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清理出的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明初重修的州桥,保留了宋代的桥基、桥台、石岸,特别是宋代保留下来的石岸上,发现了北宋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
这幅壁画极为关键,上面雕满了瑞兽、仙鹤、祥云,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高度吻合。
汴京,自下而上依次埋藏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及清开封城六座古城,州桥的考古发掘印证了尘封的历史。
州桥遗址发掘后,可以看到北宋运河的构造及其宏伟的气势,巨幅石雕壁画,见证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
紧挨着州桥遗址的是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汴京,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但它存在的时间太短,就像流星划过天际,美丽却稍纵即逝。
它见证了北宋时期的辉煌与繁荣,但也承受着那个朝代覆灭后的落寞与沉寂。那一抹浓厚的宋韵气息,如同深深嵌入城市肌理的印记,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