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诞生的标准,以文明为尺度。在这个世界天道的标准里,认同华夏文明,所以灵源率先诞生在华夏。
华夏文明,是天道文明!
华夏文化里,是把人置于宇宙天地这个大系统中,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天人合—’,是华夏祖先的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什么要锚定天道,因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运动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历法为根据天道的规则所创立,计时规则高度契合天文。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夏先衍此刻无比的激动,灵源之地才最先诞生于华夏。也必定先诞生于华夏,华夏必将复兴,属于华夏主导的新时代开启了!
不知不觉夏先衍绕着观星台走了许久。最后他上了观星台,开始观察起周天的星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造古人。
这夜空是西周的星空,是盛唐的星空,也是郭守敬在观星台之上观测天文,那一晚的星空。
华夏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称为“黄道”,并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故称“二十八宿”。它广泛应用于华夏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
奎、楼、胃、昴、毕、觜、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个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
道教认为每个星座都有一位神将执掌,共有二十八位,故也称做“二十八宿”。并按东、南、西、北四方把二十八宿分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组天神,也称“四象”。
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
夏先衍站在观星台上,仰头望着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星空,心动神驰。他渐渐地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载营魄抱一,他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然后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他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剩下眼前无尽的星辰和无尽的深邃。
他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静。意识仿佛化身为天地,融入了星空。看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化作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星图,高悬在虚空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他真的感悟到了东方苍龙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北方玄武之象的虚影。此刻,它们在他的眼前呈现出如此真实的模样。
紧接着,星图之中爆发出璀璨的星光,穿透了夏先衍的眼眸,映照进了他的识海之中,并在识海中成型。
与现实中的星图不同,识海中的星图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它的轮廓和结构。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组成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