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讲】

古人说,我们宣扬佛法或听闻佛法有什么好处呢?有潜移默化之功。什么叫潜移默化呢?以前上慧下天长老讲一个譬喻,讲得非常好。他说,听闻佛法,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日日在长。草中的冬瓜,你每天去看,感觉不出它在变大,但是它每天在长、每天在长。也就是说,我们不断用佛法的名言来熏习我们,我们的思想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变化……就转识成智,从这种意识分别心慢慢转成一种智慧的观照,就改变我们的思想。

我讲实在话,你的生命是由你的思想主导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很多人有疑问,说这“一切唯心”,心有五十一个心所,到底是根据谁?就是遍行里面那个思想!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大概你的生命就是什么方向。所以你看,古人跟你讲几句话,他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的前途了,因为你的话里面就渗漏出你的思想,而你的思想就影响你的愿望,你的愿望就影响你的行动。由观照力产生誓愿力,由誓愿力产生行动力,最后影响你的结果。

比方以净土法门来说。你看很多人修净土法门,他很重视念佛。其实我讲实在话,念佛跟往生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念佛是一种善业力,它是无量光、无量寿,一种强大的资粮力,它是一个功德法聚,但是不表示往生。往生是你的一种愿望,你心中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才能够感应道交的。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一定要你的信愿来引导这个佛号,才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阿弥陀经》,它一定是到了愿的时候,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所以,往生不往生,那是你的思想问题;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那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你要把这个善业力跟正念力分清楚。往生不往生是正念决定的,但是品位高低就由善业力来主导,诸法的因缘是这个样子。当然,我们听闻佛法,就是开启智慧、转变思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壬五、波离观身识

【图三】

优波离尊者是观察我们色身的这个了别的觉——觉了的功能,而破除六结,开显现前一念心性而成就无生法忍。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优波离,翻成中文叫上首。因为他出家以后是严持戒律,在僧团当中是为众中的纲纪,所以叫上首。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说,我是亲自随从佛陀而踰城,这个“踰”就是超越,就是越过了城池而出家修道。因为尊者在家的时候,佛陀是太子,他做太子的侍者,所以,太子出家,他也跟着太子踰城出家。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修学,三十岁成道。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他到了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通达了四禅八定。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

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在经典上说,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每天是日食一麻,只吃一麻而已。而且要成道之前,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把他们调伏了。调伏以后成就圣道,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这个时候,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

这个地方“解脱”,意思就是说,说世间的五欲,为什么叫解脱呢?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你爱着它,五欲变成系缚;你心中能够不贪着,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优波离尊者这一段的出家的因缘。

第二段就讲他的修学过程。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尊者出家以后,他修学的特色就是秉承佛陀的广教戒法,对二百五十条戒,乃至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整个性业遮业,都持得可以说是皎如冰霜,尘点不犯。他刚开始当然是以戒法来摄受自己的身口二业,使令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着,“身心寂灭”,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止观,用我空观,无常无我的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而成就阿罗汉。这个是讲他的戒定慧。

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特色:我是如来僧团当中的一个“众中纲纪”。这个“众中纲纪”就是说,因为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定位,他是省察持犯、处断轻重,在僧团当中比丘是不是有违犯的情况,如果犯到了,是犯轻还是犯重,等于是由优波离尊者来作省察,来作处断。

如来“亲印我心”,我这一念清净心,因为以持戒来修身,以止观来调心,是“众推为上”,以持戒来当作最为尊上。

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戒法来摄受我的身口,使令身口在整个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能够无所违犯,而得自在;再用这个止观的法门来调伏内心,使令内心能够通达无碍。所以说这个身心世界都“一切通利”(一切通利就是远离一切的过失)。斯为第一。

前面的满慈子是说法,以说法来悟入真如本性。优波离是持戒。持戒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是断有漏因。我们来到三界,是有业力的,但是这个业力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所以只有佛陀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你看外道,他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漏因。他持无益的苦行,持牛戒、持狗戒,用种种的身体的痛苦,这个跟了生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只有佛陀出世以后才告诉我们,什么是痛苦的因,什么是生死的因。这个是透过持戒来断有漏因。

第二个,持戒能够使令正法久住。僧团能够如法地持戒,居士们就有很大的恭敬心,对整个三宝的住世,有它一定的功德。

所以这个持戒,也能够因为持戒的关系而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