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子二、破有体。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是安乐道,第二个是解脱道。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是依止我们这一念的信心,去攀缘外在的人事,生起善念,或者是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依止这样的善念,我们成就一种善业力;由这种善业力,会招感我们来生安乐的果报,让我们身体健康,财富非常的具足,有种种美好的眷属,让我们生命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但这个快乐的感受,基本上是无常的,这个果报快乐结束以后,它就消失掉了。
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一种业力的修学,就是依止一种生灭心去攀缘人事,而创造一种善业。刚开始的心都是向外攀缘,这是正常的。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提升,从安乐道而趋向于解脱道。解脱道的特色,他的心已经不再向外攀缘了,他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心中妄想的执取,而照到了自己清净的本性。我们讲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清净的本性当中破除自我意识的执取——用无我观,照了清净的本性,我们心中的烦恼就慢慢地淡薄了。所以它的重点,在一种正念的修学,达到临终的正念。
因此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善业的修学跟正念的修学这两种次第。我们可以从本经的缘起当中看得出来,阿难尊者刚开始他为什么出家?他就是缘佛陀的三十二相,所以发起好心。这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所以佛陀并没有否定。佛陀说:善哉!阿难。佛陀也是一种鼓励的态度。只不过阿难尊者他进一步要问成佛的、要趋向无上菩提的一种大乘止观,也就是说阿难尊者他不想只是安住在善业,他想要成就正念,所以佛陀就开显了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我们怎么去观照我们的清净本性,我们要怎么样回到我们的清净本性,就是我们怎么样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我们本经的修学宗旨。
子二、破有体。分二:丑一、约内外出入破。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好,我们看《讲义》的“子二、破有体”。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他的执着是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说你那个心在哪里呢?阿难尊者说,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比如说我的心去攀缘这个花,当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就出现了,就在那个境的地方出现了——心境相合的处所就是心的自体。佛陀说那你这个心是有自体,还是没有自体?如果是没有自体,那么前面破过了。没有自体那当然就是合乎真理,本来就没有自体。假设是有自体——佛教里面佛陀经常用这种反证的方式,先假设它有自体,然后再证明有自体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结论是没有自体。有自体怎么破呢?这个地方两段,第一个,约内外出入破;第二个,约一多遍不遍破。
丑一、约内外出入破
我们先看第一段,用内外的出入来破。我们看经文: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假设你这一念心是有真实体性的,当然有真实体性它就必需有一个处所。我们就来找找它的处所在哪里。比如说你现在用你的手去捏你的身体,比如说你用手去捏你的脚,这个时候,“汝所知心”,当你的手跟脚一接触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感觉跟想法。这种感觉、这种想法、这种心的明了功能是怎么来的呢?是从身体之内而出,或是从身体之外而入呢?你刚刚讲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你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心就出现了,那么这样的一个自体,是从身体里面跑出来的,还是从身体之外跑进来的呢?假设是从身体之内出来的,那么就跟第一科一样了,你就是心在内,前面破过了。假设是从身体外面而来的——哦,我这个感觉的感受是在身体之外,我一捏我的脚的时候,它从外面跑进来,那么你应该先看到你的脸才对。但事实上我们看不到我们的脸,所以从外面来也不对。结论就是这个内心的自体是没有处所的。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有体给破了。
下一段是阿难尊者另外一个执着。我们看:
【第九讲图一】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陀把前面这样的一个——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的自体破了以后,阿难尊者又产生另外一个执取,说是“见是其眼,心知非眼”,应该是讲,我能够见到我的脸,应该是眼睛能够见才对,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一种明了的功能。见,能够见的是眼睛才对啊。“为见非义”,那么佛陀您说的“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好像是用心来见;那么这样子以心来见,是不合乎所谓见的涵义。阿难尊者意思就是:以眼睛来见,才合乎见的涵义。佛陀说,若眼根真的是能够见,那我们讲一个譬喻:你在房子中间,这个门能够见吗?当然不能见。一定是门里面有一个人,依止这个门看出去,才能够见到万物。所以眼根只是一个门,一个工具而已。或者说,已经死亡的人,他的眼根还在,他们能够见到东西吗?都见不到,因为他的心已经消失掉了。所以眼根只是一个色法,它只是物质四大所成的色法,真正能见的是那一念心。我们讲六根门头,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其实因为我们有明了的心,才能够产生见闻嗅尝觉知的功德,是心能见。其实这一段是一个兼带的破斥。这个地方是破内外出入——是从内而出,或者是从外而入,来破有体的执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第九讲图二】
我们看第二段,约一多遍不遍破。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前面是约内外的出入,这个地方是约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来破。
佛陀说,阿难,你说你这个觉了能知之心,你能够有感觉、有想法的心,是一定离开了尘境有它的自体,那么我问你,这样一个内心的妄想的自体,是单一的自体,还是一个多重的自体?这种自体是一个普遍的、整个的自体,还是一个不普遍的、只是局部的自体?这里提出四种问题,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
好,我们看佛陀是怎么个破法。
先破“一体”:
假设你说你那个能感觉、能想的那个心,是一个单一的自体,就是你的身体的四肢,你整个自体是单一的,是不能分割的。这样讲的话,你用手去捏你的四肢当中一肢的时候,你四肢都应该有感觉。因为你自体是单一的,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有感觉的话,四肢都有感觉。如果都有感觉,“挃应无在”,你在捏你的手或者脚的时候,你所捏的地方就不能有固定的处所。假设你捏时有固定的处所,那么你这个“一体”就不能成就了。你看我们捏左手的时候,我们只有左手有感觉,右手没有感觉,所以它这个感觉也是局部的。你不能够说我这个明了性是一个单一的自体,是整体化的,不能这样讲。单一自体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摸左手只有左手有感觉,摸右手只有右手有感觉,所以它是有它固定的处所的作用。
我们再看“多体”。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你说我这个感觉是可以分割的,头有头的感觉,手有手的感觉,脚有脚的感觉。各自有各自的感觉,各自有各自的想法,这个感觉想法是独立的,那这就有问题了,则成多重心体之人。那么哪一个心体是你呢?你这一个身体,有这么多重的各别独立的感觉,你以后就是成就多佛了,因为一个感觉就成就一尊佛嘛。所以这个“多体”是不能成立的。
假设是遍体,“同前所挃”。那遍体跟前面一体是一样的,就是普遍身体当中只有一种感觉,那么你摸一个地方应该全身都有感觉,跟事实不符。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你说我这个感觉是不普遍的,这样讲的话,你去摸你的头,又同时摸你的脚的时候,当你的头已经有感觉了,你的脚就应该没有感觉了,因为它不普遍嘛。这跟事实不符,你摸你的头,有头的感觉;摸你的脚,有脚的感觉。所以这跟“不遍”也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