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配享太庙的桐城张廷玉

红娘啼笑因缘 闪蝶 4015 字 3个月前

可惜的是,乾隆十一年,张若澄的二哥张若霭感染风寒,英年早逝,这张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张廷玉和张若霭的母亲悲痛欲绝,兄弟姐妹们更是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尤其是张若澄,他与二哥感情深厚,这让张若澄备受打击,从此醉心书画,再难提起对仕途升迁的兴趣,

张若澄曾经两次跟随乾隆帝出巡,主要吟诗作画伴君左右。

乾隆帝喜欢欣赏美景作诗,张若澄的特长正好符合乾隆帝胃口,无论是张若澄的画作还是吟诗作赋都深得乾隆的赞赏,每当乾隆帝诗兴大发,就马上让张若澄绘图他吟诗。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第二次瞻礼五台山,銮驾路过镇海寺,正好大雪纷飞,眼前的世界银装素裹,美丽极了。乾隆帝马上令张若澄绘制一幅镇海寺雪景图。乾隆看到画作后,赞不绝口,诗兴大发,张口吟来,并御笔题诗于画:

“昨来无缝见天衣,一夜银林缬蕊霏。望裹连空方散漫,度余别墅辨依微。诗原践约碧峰礼,雪亦如期玉叶飞。山地向寒无宿麦,惟欣泽润夏天肥。”

由此可见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在张廷玉多次请求归乡后,要求乾隆写让他“配享太庙”的保证书,惹怒乾隆。后来在得到乾隆的保证和允许回乡后,张廷玉让张若澄去叩谢皇恩,这足以说明张廷玉的这个儿子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就官阶而言,张若澄曾担任过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张若澄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于绘事,尝命临摹古人图画”,他将失去哥哥的伤痛转化到努力研习画作上,他聚精会神地遍观内廷所藏历代名人书画,潜心临摹、作画,他有着对艺术的渴求与执着,绘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除了那幅被选入《石渠宝笈》的《兴安岭图轴》外,还有《阿弥陀经》等多幅作品被载入《熙朝名画续集》,成为了后世学画者临摹的蓝本。《塞花二十四种图册》更是成为传世之作。张若澄成为乾隆时期与董邦达、钱维诚等齐名的宫廷画家。

张若澄最终官至“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衔”,品秩为正二品。

三儿子张若淑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55岁时才有的这个儿子。他是张廷玉的第六子。

1759年,就在张廷玉逝世后的第四年,张若淑以正一品荫生,授户部浙江司员外郎,供职勤勉。每有钱粮出纳,必亲自核算。

四儿子张若渟出生于雍正六年(1728年),这一年张廷玉56岁,又一次老来得子。这一年,张廷玉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仕途上平步青云。

张若渟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若渟正值意气风发时期,这时候他的老爹张廷玉正处于晚年惨景,不过张若渟倒没怎么受波及。这一年他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清朝可通过捐纳制度获得官职,捐纳制度,即官员通过捐输钱粮、米谷或其他物资来换取官职或官阶的晋升,例如李卫捐官。这一制度在清朝前期为朝廷筹措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若渟与他的几个哥哥走的仕途道路不太一样,他通过捐纳制度获得刑部湖广司主事一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若渟所在的湖广司作为刑部的一个重要部门,主管湖广地区(今湖北、湖南两省)的刑事案件审理。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这是张若渟仕途上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从基层向中央权力核心迈进。

张若渟又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从四品;升四川建昌道,正四品;入为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历通政使,正三品;内阁学士,从二品;补工部侍郎,正二品。嘉庆五年(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嘉庆帝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勤恪”。

他的妻子是夏氏(夏启珍之女),他有十一个儿子,其中次子张曾谊,官至浙江按察使

除了儿子外,张廷玉的五世孙张师亮,在清朝咸丰年间以其卓越的才学和深厚的家学背景,成为了当时一位着名的藏书家。

咸丰六年,张师亮中进士入官,开始了他作为丰城县令的仕途生涯。然而,与众多文人官员不同,张师亮并未沉溺于官场的纷扰,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史书典籍的搜集和整理之中。他的藏书阁笃素堂和杨云石山房,不仅收藏了数量庞大的明清刻本,更有写本、杂稿、文集等多种类型的书籍。这些藏书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的收藏品不仅限于珍贵的古籍藏书,更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印刻和多种手抄秘籍,这些藏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在他的众多藏品中,藏于美国明万历时期的文心雕龙刻本尤为珍贵。这部刻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因其内含张筱渔氏手抄秘笈的印刻而显得更加独特。这部手抄秘籍,是张筱渔氏呕心沥血之作,是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有历史记载的有三个女儿,招了三个上门女婿。

张廷玉的四个儿子都很争气,他们延续了桐城张家“合家顶戴,满门朱紫”的辉煌。他们能有如此成就,这和张廷玉的家教家风是分不开的。张家并未没有因为张廷玉晚年受打压而败落,相反,张家的后代子孙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波及,他们的后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张廷玉的这四个儿子,除了张若渟是贡生,其他三个都是进士出身,他的四个儿子在历史上都具有影响力,都功成名就,在历史上美名远扬。

回过头来,再听听度娘细说张廷玉的前尘往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着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