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四路伐宛

后世南水北调工程起于丹江口水库,能够一路畅行无阻送到北京团结湖,可见宛郡地势之平坦。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北方势力向南渗透,宛郡几乎都是守不住的。

而在宛郡盆地的南出口处,有汉水与大洪山为依托,这里就是后世的襄阳城所在地,是守住江汉平原的重要门户。

比如三国时,曹魏与蜀汉、东吴的南北分界线,就在襄樊一线;再比如岳飞与金国对抗的前线也在襄阳一线;还有蒙古南下时吕文焕死守襄阳六年,可见襄阳战略位置之重要。

这个时代,还没有襄阳城,汉王派儿良东出汉水通道,卡住大洪山这个关键位置,就能够达到将赵雍的宛郡势力完全包围的目的。

但汉王的目的远不止此,他给儿良下达的命令是,见机行事。如果顺利占领大洪山一线,水陆两路疾进,沿汉水直接威胁楚国郢都,实施斩首行动。

如果在大洪山一线受阻,就配合汉国“三巨头”围歼赵雍。

因此,判断汉王是否仍在沿用“围三阙一”的铁律,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其中有个机动性的问题。

与汉王英雄所见略同的,是宛郡的赵雍。

这位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对军事地理有着天才的敏感性,他早在接手宛郡防务时,就对周边的地理条件进行了仔细摸排,早早地盯上了大洪山一片战略宝地。

他下令在此建立北津戍,这是一个集长城、城池、码头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防御体系,紧紧依托大洪山与汉水优势,建立起严密的防守线。

赵雍一见汉军来势汹汹,立即上书楚王,要求全军退守北津戍,依托山形水势,锁死江汉平原,保卫郢都的安全。

然而,楚国君臣根本不懂什么战略撤退的重要意义。楚国虽大,却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他们对于不战而退、放弃宛郡大片国土肉疼不已,认为是投降主义的表现。

于是派出将军昭厘率领援兵五万,直趋宛郡,名义上是向前线增兵,其实是对赵雍进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