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守江必守淮

“正要派人去请枣轼先生,没想到我前脚刚到,先生也闻讯而来,正要向您请教此早熟稻是否与我们大汉的水稻不同。”刘辩说完后,立刻将完全成熟的早熟稻递给了枣轼。

其实刘辩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虽然之前他对来敏非常肯定的回答:“占城稻适应性极强,不择地而生。”

但是华夏自古以来,南北差异还是非常巨大的。

从上古时期有文献记载开始,北方的农作物多以粟与黍为主,南方的农作物则多以水稻为主。

从北方已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出现了有关粟的记载,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经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成为了百姓日常必须的食物来源,为部落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而南方长江流域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出现了有关水稻的记载。

黄河流域虽然也曾经出现过水稻,但地域分布与种植面积都非常有限,仅仅在渭河与伊洛盆地发现过种植水稻的痕迹。

商周时期,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开始传入华夏。

那个时代,北方是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麦第一时间成为了北方人的主食,开始与粟、黍并驾齐驱,大有后来居上的样子。

不过,商周时期,粟与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饮酒风气盛行,而粟与黍正是重要的酿酒材料,所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阶级对于粟与黍的需求远大于小麦。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迅速提高。

特别是铁制农具的普及,让农作物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许多地区开始尝试种植本地没有的农作物。

秦朝与西汉因为定都关中的原因,开始大力打造这片天下沃土,多个水利工程的新建,使得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陆海”,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这个时期,南方的水稻也开始进入关中与中原。

到了东汉末年,水稻也从中原进入到了河北地界。

而冬小麦因为其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在土地里过冬,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