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的历史背景:
- 起源与形成:天津古文化街起源于明永乐年间(1403 - 1424 年),地处三岔口一带。三岔口是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在古代漕运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因漕运经济的发展和妈祖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文化、宗教和商贸的聚集地。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带设“直沽寨”,到元代延佑三年(公元 1316 年),又在原地设“海津镇”。元代海运兴盛,元泰定三年(公元 1326 年)下令“作天妃宫于海津镇”,也就是现在的天后宫。天妃宫建成后,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人,船只在此聚集,商品在此交换,“宫前集”应运而生。
- 发展与演变: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宫前集”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人民生息繁衍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店铺和集市,并逐步发展成为宫南、宫北大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天妃宫”供奉的海神娘娘被晋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于是在康熙年间后“天妃宫”改称“天后宫”。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致使“宫前集”大型店铺越来越少,逐渐转变成摊贩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天后宫”沿街的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
- 现代的修复与发展:1985 年 1 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改造工程于同年 5 月 17 日动工,12 月 17 日竣工,1986 年 1 月 1 日天津古文化街建成开业。2007 年,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天津古文化街的文化内涵:
- 宗教文化:
- 妈祖文化:天后宫是古文化街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妈祖信仰在天津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妈祖被视为海上的保护神,对于靠海为生、从事漕运的人们来说,妈祖信仰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每年的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天后宫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俗活动的延续。
- 道教文化:除了天后宫,古文化街还有玉皇阁。玉皇阁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 年),历经明、清多次重修,是天津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阁内外原有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现仅存主体建筑清虚阁一座。玉皇阁体现了道教文化在天津的传播和发展,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商业文化:古文化街是天津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地,自古以来就是商业繁荣的地方。这里店铺林立,汇聚了众多老字号商家和民间手工艺品店。例如,泥人张世家、杨柳青画店、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等,这些老字号不仅传承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工艺,还承载着天津的商业文化和历史记忆。游客在古文化街可以购买到具有天津特色的手工艺品、传统小吃、文化用品等,感受天津的商业氛围和文化魅力。
- 建筑文化:古文化街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以仿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为主,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古朴典雅。建筑的细部雕刻和装饰彩画精美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同时,街区内的建筑还融合了北方和南方建筑的特点,例如,一些建筑在布局和装饰上兼具北方的庄重和南方的灵动。
- 民俗文化:古文化街是天津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这里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例如,在天后宫广场对面的戏台上,每逢传统节日都会上演京剧、评剧、相声等传统戏剧和曲艺节目,让游客领略天津的曲艺文化。此外,还有捏泥人、画年画、扎风筝等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和展示,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技艺,感受天津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