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一段距离后,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给人一种欢快,悠闲的感觉。
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一名老者背着干柴,腰间别着柴刀悠闲地走在山路上。
赵囚快步上前,行晚辈礼问道:“老人家,这里是什么地方?”
“临山村。”老人笑着回答,步伐不停,声称赵囚指定不是本地人。
赵囚声称在山林中迷路了,不知不觉便走到了此处。
老人异常热情,邀请赵囚到家中做客,山中赶路异常费力,哪怕喝口水也能缓解疲劳。
赵囚帮老人背负干柴同其一路交谈向山下走去。
老人自称刘老汉,世代在临山村中生活,砍柴为生,大夏皇朝会提供食物,并不需要为食物发愁。
偶尔会到山中打打猎开荤。
“刘叔,大夏皇朝发放的食物中没有肉食么?”赵囚询问,他自称刚被带到大夏皇朝不久,在前往安身地时迷了路。
刘老汉很淳朴,如实相告,大夏皇朝鼓励生育,他这半只脚入土的老人,哪里还有生育能力,没必要浪费太多粮食。
有手有脚,还能自己动弹,就不给大夏皇朝添麻烦了。
赵囚暗自点头,不禁高看了老人一眼,就凭这份心态,就值得他以礼相待。
不多时,两人走出树林,羊场小道尽头坐落着数十座木屋。
刘老汉称临山村是个小村落,人口不过一百多人,大多都是老人,年轻一辈大多投身军队或是踏上修行之路。
大夏皇朝不辞辛劳的照看他们这些老人,后辈们也该出出力了。
“刘叔,您不向往子孙环绕膝前的生活么?”赵囚有些不解。
朝阳镇中大多数人家都向往儿孙满堂的生活,虽然也希望子孙有出息,可能留在身边一两个更好。
“自然向往。”刘老汉笑呵呵地说,他虽然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
赵囚明白了,倘若国之将覆,所谓的小家不过是泡沫。
“小哥,修士也向往普通人的生活么?”刘老汉笑呵呵地询问。